《概论》课理论教学模式探析
2016-05-14许丽丽
许丽丽
摘要:“05方案”的四门公共理论课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其突出特点。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理论教学应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教学思路的调整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思路;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07-02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本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既控制着教育的全过程,也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同,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作用理应得到重视。然而,一直以来,受教学内容、课时、考核要求所限,多呈现教师主动灌输与学生被动接受的格局,这种教学效果一般,还挫伤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味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紧密联系。
大学生们都比较精力旺盛、个性张扬、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知识来源渠道多元、表现欲较强。教师如能从这一实际出发,允许、鼓励学生表达对《概论》课程的心理预期,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选择,更加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兼顾理论讲授与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二者的关系。让学生们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自由强烈的向往,有时会导致他们做出无视课堂纪律、学院要求和学校规定甚至触犯国家法律的举动,为避免此类行为发生,笔者多选择由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材料,课上谈体会,教师适时将话题引导至制度与个人、与政党、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借此使学生了解自由与纪律、制度的相互关联,并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制度观。
实践证明,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树立起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章节式讲授与专题式讲座相结合
《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理论性和现实性紧密结合的特点。从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出发,采取章节式讲授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对于紧跟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专题式讲座则可以拓展其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日常的科学研究,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
采取章节式讲授与专题式讲座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需要遵循以下要求:第一,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确定哪些内容必须采取章节讲授、哪些内容使用专题式讲座效果最佳、哪些内容可糅合使用两种形式;第二,由授课教师分别准备教学材料,一般而言,专题式讲座部分需要要将任务、责任明确到人,以一个专题安排2名教师为宜。
简而言之,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不可脱节。适宜学生,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教学形式既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改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生动的教学语言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根据笔者关于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心理预期的调查分析,60%的学生不喜欢满堂灌输的理论讲授,55%的学生喜欢互动式的教学模式,53%的学生喜欢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还有将近45%的学生喜欢课外实践的教学形式。在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也获取到一些类似的信息。“不喜欢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希望老师能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希望老师能多放一些视频资料,故事片、纪录片都可以”。“希望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多讲讲自己的观点”。诸如此类的表达反映了学生对于《概论》教学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的强烈需求。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教师首先要讲究语言运用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准确通俗、形象生动。《概论》课中部分理论的表述晦涩难懂,教师如能将其转化为通俗明了的语言,必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成为高校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概论》课的教学亦不例外。不过,部分《概论》课教师的课件多以文字形式为主,辅助以图片、视频,缺乏吸引力。如能在课件中大量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辅助以文字表述,一方面可以增加课件的吸引力和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抽象内容的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此外,微课、慕课等新形式如能在《概论》课教学中适当引入,也将为改善教学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四、教学思路的调整:从知识讲授型向方法归纳型转变
笔者发现《概论》课内在地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理论是什么,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内容包括什么,这是基础。第二层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理论产生的过程,这是重点。第三层是理论内含着一定的方法,如这些方法经过实践的检验确实正确,可进行内化,继而外化为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难点也是目的所在。
毋庸置疑,《概论》课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注重方法的归纳理应成为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然而,一直以来,多数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集中于知识的讲授,并以此服务于学生期末的考核和本科毕业后的考研,从而使得《概论》课的学习失去其题中应有之意,在教学思路应适时完成从知识讲授型向方法归纳型的转变。
首先,梳理理论提出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理论的产生并非随意而为。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归纳理论创立者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方法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思维方法可以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如果没有方法,人们可能连两件最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起来,因此,《概论》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对方法的重视。再次,结合现实,运用理论体现的方法去分析一些现实问题,既可以使学生理解理论的现实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
简而言之,《概论》课的教学思路如能完成从知识讲授向方法归纳的转变,学生便可以运用课堂习得的方法思考学习、指导个人成长、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尝试引入申论式写作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概论》课学分较大,故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参照考研题型设计,以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论述题为主。从具体考题的设计情况看,考核没有脱离检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窠臼。每到考试季,学生依旧忙于复印笔记、打印课件、准备小抄,一旦考试作弊被抓,还会遭遇通报批评,影响个人成绩、奖学金评定,甚至毕业找工作,为此,学生间普遍盛传“得概论课者得天下”。能否探索出真正适合《概论》课实际的考核方式,也成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以公务员的立场和身份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可以说,这种申论式考核与《概论》课方法归纳型教学是相契合的。《概论》课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能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具体而言,要求学生从国内外时事焦点、社会热点中选择若干问题,运用《概论》课所学理论、方法,也可以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身份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时下热点之一,哲学专业、环境学专业、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便可以将《概论》课涉及的方法与自己的专业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思考。当然,这种主观性较强的考核方式不可能一次便决定最终的成绩,可考虑在学期中、学期末完成至少两篇相关文章的写作,再结合学生平时课堂的表现等因素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总之,虽然与“05方案”其他三门课程相比,《概论》课特点突出,但只要从其实际出发,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和需求,便可以探索出真正适合《概论》课的理论教学模式,改善《概论》课教学效果,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