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女生人身安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2016-05-14董亚钊巩毅
董亚钊 巩毅
摘要: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14年以来,屡见报道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和无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也为当前高校女生的人身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一系列事故的惨痛教训不断推动我们反思高校在女生人身安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03-22
一、近两年部分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回顾及剖析
(一)事件回顾
2015年9月12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女大学生赵某进入流花湖公园后失联,2天后被发现时已遇害。
2015年8月21日,某德州职业学院20岁女大学生李彩霞在返回学校途中失联,神秘男子催家人打钱。
2015年8月12日,重庆某大学20岁女大学生张春蓉,独自一人游玩泰国时离奇死亡。
2015年8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女大学生周某某前往百子湾拍戏,随后失联。11日凌晨,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李某某(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经讯问,李某某对8月9日强奸周某某未遂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2015年7月30日,湖南高校女学生小凤(化名)到云南曲靖打暑期工后失联。
2015年6月24日,浙江籍女大学生许某在广州突然失联,29日上午,被人发现其尸体。7月2日,警方抓获24岁男性犯罪嫌疑人唐某,经审讯,唐某供述了杀害许某的犯罪事实。
2014年9月2日,携带1.5万现金的河南大学22岁女大学生张琳琳从郑州惠济区家中出发,前往学校,当晚突然失联。4日郑州警方通过侦查,锁定58岁男性犯罪嫌疑人黄某。在随后的审讯中,黄某承认了对张琳琳意欲强奸不遂而杀害的事实。
2014年9月1日,19岁四川师范大学女大学生曾丽君返校转车时离奇失踪。
2014年8月30日,山东农业大学大四女学生林方冠失联。
2014年8月29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21岁女孩王金芳从家中出门办事,遭抢劫被抛尸水坑。
2014年8月29日,成都一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龚雪失联。
2014年8月21日,曾就读于武汉某职业学院孝感女孩凡莎莎在从苏州到汉口的途中失联,23日,被发现蹊跷死在合肥磨店社区一处水沟里。
…………
(二)事件剖析
笔者整理了从2014年8月份到2015年9月份,有媒体报道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共计19起。其中失联女大学生确切死亡的有11起,生死不明的有5起,被绑架1起,被解救2起(其中1人在遭受多次性虐待后被警方解救,1人被困传销组织最后被解救)。由以上数据估略,在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中,失联人的遇害危险率高达90%,被成功解救仅占10%,即便是被成功解救,但在失联时,她们遭受了来自身体和精神上的极度蹂躏和摧残,如何走出阴影,是她们在今后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尽管这些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发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但这些个案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沉思: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们为何会频频失联?女大学生失联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笔者认为,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首先是女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其次是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尤其是女生人身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漏洞;再次是家庭在给予呵护、保护的同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最后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给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沃土。
二、女大学生人身安全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女大学生固有的柔弱特质。女大学生受性别、性格弱点、身体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一种易受侵害的弱势地位,这使得她们成为受侵害的主要群体。
女大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平衡。多数女大学生潜心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社会阅历简单,是非分辨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差,不具备基本的防范知识和能力。此外,许多女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角色转换,仍然高度依赖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和保护,这也使得他们成为受侵害的主要群体。
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对单一和安全,缺少对真实社会的了解,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此外,在发生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时,部分女大学生仍然存在侥幸心理,片面地认为这类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缺乏对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并对一些关于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宣传教育互动存在敷衍想法。这些都导致女大学生在面对突发的意外事故甚至人身伤害时不知所措,屡屡让犯罪分子得逞。
三、高校在女生人身安全教育方面的困境
安全教育模式僵化。目前,很多高校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在具体操作层面实践教育的关注,很多安全教育工作停留在消极保护的状态,出现了程序与实践内容的缺失,安全教育就像纸上谈兵一样,导致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知与行”背离的现象。加之女生在实践层面的能力欠缺,更加剧了高校在女生人身安全教育方面的困境。
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有调查显示73.33%的学生认为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依然采取座谈会、讲座、主题班会、展板、横幅标语等的形式,内容枯燥,缺乏实际联系,学生对此缺乏热情,参与度低。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新生的入学安全教育采取的是大讲座的形式,台上的学校保卫干部和台下近千名学生全然不在一个频道,台上的人讲得口干舌燥,而台下的人玩的不亦乐乎。这种安全教育既不适合当前高校女生安全教育的新形势,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更不可能达到帮助其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安全防护技能的预期目标。
安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胡子眉毛一把抓”,极少有针对女生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开展的安全教育,这种普适性的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专题性和特色性不明显,女生人身安全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没有得以凸显。
四、高校在加强女生人身安全教育方面的角色转变
由理论者向实践者转变。开展参与体验式教学,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女生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各类威胁女生人身安全的实时情景模拟训练,通过实况演练、情景再现等形式与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女生的安全意识与实践经验。同时,与相关武警、警察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一支能定期开展消防演练、自卫课程、警示课程、防身术教学等综合型师资队伍,从实践上切实提高女大学生自卫能力。
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90后大学生是一群有高度自主性的群体,他们渴望自由,重视平等,对死板而“OUT”的制度管理极度反感。目前,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各项制度已然与当下大学生的意识存在巨大偏差,那么在安全教育方面,特别是对情感更为细腻的女生进行人身安全的教育时,要与时俱进变教条式教导为温情式关怀,从思想上、内心深处引导她们对自身的人身安全予以重视。
由闭塞者向开放者转变。建构“校—家—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互动模式,加强三方的信息沟通,形成全面监控,共同为女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系统全面坚固的空间。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发挥社会资源在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让女大学生对社会治安情况、公共安全秩序有明确了解,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
五、结语
当代高校女生人身安全教育问题面临着新特点、新挑战,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既要系统地为学生讲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又要不断实践和完善高校女生人身安全教育与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更高效、更规范的安全教育模式及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做好高校女生人身安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卢竑,等.地方民族院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6,(1)下.
[2]喻娜.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