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休闲观助力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6-05-14覃琴
覃琴
摘 要 休闲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和重要发展途径,对于个体的成长、升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体的进步与发展影响着社会的繁荣。休闲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高度体现,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阶段担任着学校体育过渡至社会体育的重要角色,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衔接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健康积极的休闲观有助于大学生们收获自由与幸福,对其思考行事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大学生群体被视为当代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做到休而不闲,闲而不俗,与自身和谐相处;休之有序,闲之不乱,与他人融洽相处,进而休亦有道,闲之有义,做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休闲观 和谐社会
一、大学生现存错误休闲观念
(一)休闲无用论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自小便接受“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的说法,乃至到大学阶段仍旧认为休闲属于玩乐、浪费时间、玩物丧志,从而将其视为学习的对立面进行排斥。甚至会在学习生活之余进行其他休闲活动时,出现愧疚、自责等心理负担,并且出于压力而选择进修班、各种考试来填充闲暇时间使自己更加精疲力竭。
(二)休闲方式选择不当
高校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学生们的自由可支配时间增多。出现了高达70%~80%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聊天和网络游戏的情况,在其中用于阅读和查找资料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学生们错误的将休闲等同于消耗学业之余的闲暇时间和剩余的精力,从而影响了其休闲方式的选择:普遍追求在感官和生理上的满足且休闲质量低下,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学生误入歧途沾染黄、赌、毒等违法现象。
(三)贵族休闲主义
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休闲即金钱和高消费的代名词,是富人的专属运动。甚至只参与高消费的运动排斥日常健身娱乐活动,这样的观念很容易形成盲目的攀比之风、拜金主义,不利于同学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休闲运动的长远发展。
(四)休闲文化的缺失
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时期,学生们的言行、服饰风格、类似“诗社”等学习生活风尚等都成为引领社会风潮的典范,而现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民族的希望,却未能充分突显该群体独特的人文、创新、活力的休闲特点来引领时尚、社会,反而受制于现下一些低俗无趣、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消遣娱乐方式,这直接表明了我国当今大学生在高尚典雅休闲文化上的极大缺失。
二、健康休闲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满足和人身心、情感、精神的协调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一)科学塑造完整人格
健康的休闲观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正确积极的休闲观念的引导下,大学生们会科学选择休闲方式来释放日常高压生活学习下产生的负能量,以柔和、艺术的方式表达宣泄而出。文明和谐社会必然是多元化社会, 是一个提倡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需要宽容友善的氛围和精神。
(二)收获幸福生活的基础
休闲需要人们付诸实践例如身体运动从而感知运动知觉和愉悦快感,完整的快乐是建立在健康身体的基础之上的。快乐以身心健康为前提,而快乐与强健体魄又是幸福生活的基础。社会个体收获了幸福生活,家国天下以小家见大国,也就是和谐社会的真谛。人们可以得到对集体、社会的信赖感、依托感, 在和睦欢乐的气氛中, 享受到生活的归属感和稳定感,人们因愉悦感和快感而情满胸臆, 使个体从社会健康中获益。
(三)增进人与个体、集体的和谐
当今大学生迷茫与学业和就业压力,在物欲横流、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疲于寻找方向,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压抑了自身的特异性和创造力。健康的休闲观、集体活动增进了同学、邻里、同事间的情感沟通,通过休闲共处使同样优秀、志同道合的年轻精英们交换意见、迸发灵感,使各种关系都处在和谐的氛围中,营造温暖、闲适、友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生活满意度之余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
三、小结
(一)提高对休闲的思想认知
健康休闲观的树立是一个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相应休闲专业的学生以外,普通高校对休闲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相对贫乏,高校可结合资源状况和学生兴趣点多设计、组织课余休闲、娱乐运动,当代大学生应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投身到积极向上的休闲方式中,从实践中感受休闲带来的益处也收获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提倡创新、品质的休闲方式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才能,鼓励并提倡大学生自己组织和开发的休闲方式,大学生在利用家庭、学校这些空间之余也应充分运用社区或及社会资源来开创组织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集体活动。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青春活力之余,也提供了优秀个体之间的交流平台、机会,利于开拓自身视野和思维,为和谐社会注入新鲜活力。
(三)让休闲融入家庭生活
小家以成大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绝不能忽视千万家庭的作用。每一个个体都置身于自己的家庭中,个体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氛围、熏陶。目前我国部分家庭仍存在不和谐现象, 如:代沟,家庭暴力、谋杀等,父母的休闲观念,必然会影响子女的生活态度及休闲观。因此,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们并根据家庭条件带领和支持家人参与恰当的休闲活动,更要注意从小培养他们参与休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为形成健康的休闲观以及正确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杰弗瑞.戈比,田松等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 马会梅.和谐社会呼唤休闲教育[C].现代教育论丛.2006(3).
[3] 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蒋鑫.浅析大学生休闲体育意识[J].科教纵横.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