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策略

2016-05-14杜春爱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

杜春爱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艰巨而伟大的,不仅要保护物质形态,更要保护那些传承人,传承人的存在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保障。本文主要以洛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描述了洛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探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8-02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国家、政府、社会乃至教育部门都在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的开展。据调查显示,目前许多政府都在采用多种设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比如给传承人提供经费、场地、带徒等支持,大力资助传承活动和人才培养,例如,河南省洛龙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先后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洛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洛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洛龙区地处“九州腹地”的古豫州,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流传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以及民间美术、手工技艺、民俗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全区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23项(国家级1项、省级7项、市级11项,区级4项)。近年来,洛龙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光彩,是洛龙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形成保护合力。

加强政府的干预力度,首先,做好规划。根据国家文化部安排,我国正在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四级体系,即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保护体系。2006年,洛龙区有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洛龙区有7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完成了申报,命名工作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展;其次,固本强基。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开展区文化馆、图书馆国家二级馆达标,对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进行非遗保护知识培训。

(二)落实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做好对接,积极争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以洛龙区非遗项目“曹屯排鼓”、“十六挂转秋” “洛阳海神乐” “白马寺大里王狮舞”等项目建设为平台,目前已经获得上级扶持资金55万元,落实了全区7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补贴资金发放;加大区财政的资金投入,区财政每年单列2万元用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根据项目配套或实际需要增加拨款;加强社会的融入,将非遗传承保护的社会力量、非遗传承人纳入区非遗保护协会管理,扩大非遗保护人脉与资源,多方筹措、建立非遗保护基金。

(三)保护出新,增强保护意识。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实施动态展演与静态展示相结合,充分利用对外宣传,利用电台、报纸、新闻中心,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报道工作。洛龙区在2006年,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洛阳展览活动,今年是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洛龙区每年都会做好遗产日宣传工作,宣传工作,为了唤起更多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树立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每年的宣传日,大家都会精心策划,向社会发放宣传册介绍全区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传承等情况。第二,制作宣传版面,举办遗产日专题宣传活动。洛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春节期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展演,不失时机地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实施文化惠民。

积极采取措施,依托非遗项目的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开展下乡演出,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洛龙区的下乡演出近50余场次,取得了突出成效。

2.开展非遗宣传展演活动。

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举办各类非遗展览展演活动。洛龙区组织文艺团队(省级项目十六挂转秋)参加在河南开封举办全国第十一届“山花杯”非遗展演并获得“山花”奖;同时省级项目大里王狮舞、曹屯排鼓、洛阳海神乐及市级项目二鬼摔跤、挠阁等,多次在省、市艺术节、春节民俗庙会上重点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近几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中,为了扩大对外的宣传,洛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用媒体参与的手段,加大报道宣传力度,以此来向大家表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市民的保护意识。

3.完善非遗传承保护资料。

对散落在民间的不为人知的传统艺术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洛龙区各级政府对挖掘民间艺术相当重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广泛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举行全区民间艺术比赛,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举行音乐舞蹈大赛,展示传统民间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间文艺不断传承发展,民间艺术的展示既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收集整体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民间艺术提供了平台。

4.有条不紊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积极创新、大胆探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8月,洛龙区成立了“洛龙区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承担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协调工作;2007年5月、6月,相继下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条例,《洛龙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办法的通知》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暂行办法的通知》,健全的机构设施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目前,洛龙区11个镇、办事处已建立11个非遗中心办公室。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洛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传承有序,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

1.非遗进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洛龙区响应政府的号召,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非遗保护中心结合文化志愿服务的主旨,在常态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镇、办”活动基础上,2015年6月3日至11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2.设立传习所。

对文奇鼓厂、十六挂转秋、李氏芝麻焦干等有一定市场但技术难度大、家庭作坊式的非遗项目,通过设立传承人、专业培训班、开发市场化产品等进行传承保护 。

3.鼓励民间社团发展。

加强行业指导,组织一批民间非遗文化社团组织参加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的方式,实现高位亮相、塑造品牌。例如,洛阳海神乐、曹屯排鼓等非遗保护社团的发展。

4.项目带动,打造文化品牌。

推动项目传承创新,通过持续开展的节庆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对大里王狮舞、曹屯排鼓等具有豫西传统特色的非遗项目积极加以引导,打造文化品牌。

三、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建龙.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杨东旭.传承人的个体崛起与民俗文化的发展——以新野猴戏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徐福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认定及意义[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5]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