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的探析
2016-05-14陈君浩
陈君浩
摘要: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均在稳步推进具有自身特点的“工学结合”模式创建,学生此时多数处于职业就业择业的迷惘期,然而学生因离校进行顶岗实习不能接受到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及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往往会导致就业观念、职业选择产生偏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了良好的思路及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工学结合;企业人员;就业指导; 就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6-01
引言
当前,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均在稳步推进具有自身特点的工学结合模式创建。然而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学生因离校进行“顶岗实习”,常常不能接受到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不能够实时的获得相关的就业指导服务,更有甚者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被部分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逐渐丢失了正确的就业观念,慢慢的失去了确立的职业方向。
如何更好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如何更好的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何更好的帮助学子维持良好的就业观?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这些都成为了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则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了良好的思路及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就业指导所面临的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教学管理模式是“2+1”,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1年的过程中,难以避免造成相应的就业指导缺位。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整。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为期3年,因工学结合学生要在大一、大二修读完全部课程,时间较紧内容往往不能讲述完整到位,原本安排在大三的求职必备课程内容如求职途径掌握、求职材料准备、就业程序、求职技巧等往往在顶岗实习后就遗忘殆尽。
(二)就业指导服务难以做到实时到位。一是顶岗实习一般在大三进行,学生进入到需要就业、择业的时期,普遍对就业方向、职业定位产生迷惘;二是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全面接触社会,但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遭遇一些负面的人和事,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甚至有部分学生会渐渐迷失,逐渐的丢失了原有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就业指导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确保。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一般会安排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及校内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专业、技术的社会实践指导,但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不能有效的发现、刨析、引导、解答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有部分人员以偏见错误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形成危害。专业职业指导师在校内,顶岗实习学生多而分散,往往难以兼顾周全,就业指导质量得不到有效确保。
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的优势
就业导师,沿用自导师制概念,指一名教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形式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及就业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及帮扶,目前多所高校正进行试点、推广,大多以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为基础,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对于“工学结合”背景而言则更为有利。
(一)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能弥补工学结合就业指导缺位。一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人员与学生共同工作、生活,容易迅速发现学生的职业就业问题,能快速地了解问题的成因,及时解构问题帮助一线实习学生;二是企业人员是打造就业导师最合适的对象,基于高职院校师生比的原因,“导师制”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局面往往难以有效成型,学生分配到多所企业,企业人员与学生的比例较为接近,较易打造就业导师模式,从而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就业辅导。
(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有利于构建工学结合就业指导课程。一是企业人员多有丰富的行内一线经验,高校传统就业指导往往是校内教师以专业、学术视角进行探析,缺乏了对企业、行业一线的了解,企业人员的社会从业经验是对就业指导体系的良好补充;二是依据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标准,部分课程具有大三学习更为有利、关乎切身利害、内容较为繁琐的特点,企业人员与学生一同工作、生活,能有较多的空间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
三、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背景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有诸多优势,但在现存的行业背景、高职管理、教育体系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的选拔、职责及管理上的问题。一是在就业导师的选拔上,企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素养各有不同,在选拔上需要经过严格甄别,一般而言应选择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工程师、人事主管、杰出党员为宜;二是在就业导师的职责上,因为企业人员是兼任,本身有企业工作的内容,相关的职责不宜定义得太多、太杂,应围绕就业指导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为宜;三是在就业导师的管理上,因是兼任,尚需解决企业人员的合同、薪酬、奖励、激励、监管、工作量等问题。
(二)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专业性确保上的问题。企业人员尽管有一线的从业经验,部分人事主管也有一定的职业指导从业知识,但与专业的职业导师仍相去甚远,且往往未能站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因此,确保、提升企业就业导师的专业性是这一机制运作的前提。一是需要企业人员在兼任就业导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确保就业导师的上岗能力;二是应定期开展就业导师培训班,确保导师们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了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提高他们指导学生就业能力。三是校内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应定时与企业就业导师联系、指导开展工作,确保企业就业导师的专业性。
四、小结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就业导师有利于工学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树立正确职业发展观、就业观,为解决学生职业就业问题做出贡献。但当前它还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需要通过各方互相协作、不懈努力方能解决。只有这样,“工学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方得到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东.高职院校就业导师制完善途径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2-14.
[2]林巧珠.工学结合模式与就业指导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10-11.
[3]王昊.高职院校实行就业导师制的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