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三步法”
2016-05-14徐几利
徐几利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教师强调学生应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大家都知道学习中预习、听课、复习和习题训练等几个环节的重要性,但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在学习中往往能事半功倍。这里边,学有学的门道,教有教的方法,这个过程不妨把它简化成三个步骤:“公式―图文―方法”,这三步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整体。
“公式”。泛指物理学中重要概念、定义、公式、规律等。学生如何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预习下一节课的大概内容,在教材上适当地划出要点,做好标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能初步认识和理解。然后,学生再通过课堂的学习,加深对概念定义规律的理解,力求在课堂上把要学的知识搞懂弄透,完成必要的识记部分。如果有些问题一时没有弄懂,要经过看书问同学或者问老师来解决。课后及时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将这些要点强化巩固,不仅是记住新的知识,而且要努力让新的知识构建成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学科常识。
教师怎么教?教师要先考虑如何引入这个概念定义,恰到好处的过渡与导入往往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理解与有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促进思考以辨别区分。如,万有引力定律与为库仑定律的对比,电场与磁场的区别,电场线与磁感线的比较等等。对于物理规律,要明确形成规律的依据、物理意义及其表述、适用范围和条件,在教学中应重点体现。要让学生懂得物理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其适应条件,以及与其有关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出现分析问题时公式的混乱使用、无序堆砌。
“公式”这一步是基础,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学好物理学科的根基,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都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才行。过了“公式”这一关,我们又要注意表达、表述方式,就是为了更好地描绘理解分析过程和阐述逻辑关系,借助“图文”来展现。
“图文”。泛指物理情境中的文字、符号、图像表达的信息等。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理解题意是正确解答物理问题的前提,审题时要迅速地理解题意,必须学会抓住并“翻译”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句、符号、图像信息,挖掘其内涵,比如机械振动中的共振图像,和其相似的电学部分电路中最大输出功率与外电阻关系图像,要找出需要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在必要时画出草图帮助理解题意。同时,解答过程也有必要“图文”辅助过渡到表达式,体现思维严密性和逻辑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对一些敏感词如“光滑、恰好、缓慢、瞬间、均匀”等详细解读,对图表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对物理过程进行图形分解,对物理状态、情境进行分析,辅以必要的图形将物理情境形象化。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根据物理规律列出问题中物理量的关系式,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最终让学生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分析、表达,实现了物理过程的“符号化”“公式化”,会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行推导和求解。高中物理学中的力、运动、电、光等部分教学中尤其体现得较多。
“方法”。泛指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分析处理方法等。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组织大家在关键环节进行讨论,这时学生要认真参加,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要重视记下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技巧等,让笔记成为自己的探索新知识的激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教师教学中可适当引导学生对常见物理问题或情境进行识别,然后区分对待,用相应的方法去分析研究。高中物理中常见类型有三种:一是对象分析,指导学生把握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并会寻找不同物体间的异同点。二是状态分析,指导学生会进行定态比较、动态变化的分析,能应用图像或表达式,恰当地定性或定量表示。三是过程分析,指导学生能将物理过程用图表形式表述,将之“公式化”,还要注意过程间衔接点的分析。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极值法、图象法、解析法、等效法、转换法等。
三法一体共同支撑起物理问题分析研究的全程。学生思考与解答问题时多见的现象是公式零散罗列,逻辑表达不清,他们的思维方向经常仅重视“公式”这一层面,而“图文”和“方法”重视不足,导致相当部分学生题目做过再做还会错,不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不会总结归纳。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维方向从“方法”入手,经“图文”描述,最终以“公式”展现,着重培养他们宽大的宏观视野和细致的逻辑思维,在运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