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2016-05-14杨娜
杨娜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它是构成学习动机最重要的积极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保持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各种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摆脱困境获得快乐。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都无从谈起。兴趣使智慧的火花获得充分的燃烧,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主体性因素,也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否激起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往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良好地学习氛围是提高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身上表现出的情感、修养、品质,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地影响。教师展现给学生良好的情绪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教师用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创设一个富有激情而又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受到教师的影响,不自觉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兴趣的激发。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老师把语文问题通过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胡编乱造,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而且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的实际相联系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学生通过已有的直接经验,直观感受到教学情境中的现实问题,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逐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也促进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更加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创设好了教学情境可谓一举多得。
三、想尽一切办法促进小学生的直观感受
对于小学的语文学习来说,如何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识,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最关心的事情。我们发现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语文知识来说有些知识只用语言表达是不够的。比如:在教学语文抽象性概念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没有一个形象性的实物给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做好语言描述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抽象的语文概念能够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形象的抽象模型,降低了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由于教师引入了直观化教学丰富了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自制一些教具辅助教学,也能将枯燥的语文寓于情景之中,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四、关注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总会有学困生的身影,他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默默无闻而且不被大家关注的群体。这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几乎不怎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多数老师对他们也漠不关心。不仅打消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更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和自尊心。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课堂的稳定。教师应该知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消极的情感,可减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的能量,使人行动消极,从而降低活动的效率。而积极的情感可以暖化心灵,激人奋进。因此,要多关心这些学困生,多与他们谈心,不歧视冷淡学困生,增加对学困生的感情投入,促进学困生的积极转化。
五、从成功中寻找快乐
成功是所有人的追求,小学生更是如此。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渴望得到表扬是每一个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好表扬,促进学生对于成功的深切感受。表扬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合适的表扬可以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