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支付浪潮下的消费者行为及其对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

2016-05-14王剑伟

时代金融 2016年5期
关键词:金融改革移动支付商业银行

王剑伟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超过70%,与之伴随的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不断攀升,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59,924.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391%。移动支付对消费者行为有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该如何应对是相关机构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研究表明,移动支付使得消费者的支付行为趋向于小额高频化,同时,移动支付提高了消费者的投资理财的意识。但是很少有学者研究上述变化对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有什么影响,因此,本文梳理了移动支付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探讨了移动支付浪潮下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金融改革 互联网

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因为拥有丰富的应用软件而日益受到用户的欢迎,华为、中兴、小米等手机厂商在中低端手机市场的布局与投入,帮助我国的智能机手机普及率超过70%,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根据艾瑞网的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59924.7亿人民币,年同比增长超过391%,预计到2018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将达到18万亿,而18万亿预计将达到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的40%,未来5年,移动支付对整个金融体系与社会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它不仅方便了用户的金融消费,更对金融产品的改革与创新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移动支付的技术形态成熟

1.以扫码与NFC为代表的近场支付。扫码支付顾名思义将网络链接替换展示为二维码,通过扫描枪、“扫一扫”完成支付,扫码支付可以支持用户扫描商家的二维码进行支付,也可支持商家扫描用户的二维码直接扣款。经过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推广,扫码支付已经成为线下最常用的近场支付方式。

NFC支付通过将非接触智能卡设备集成至移动设备中,依靠智能卡和近距离通信技术完成自动消费支付,NFC支付具备系统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的优点,可支持现场脱机小额支付和现场联机大额支付等多种场景,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消费、门禁身份识别、转账与数据传输等应用服务

2.以指纹与密码为代表的远场支付。指纹支付,2013年10月苹果公司推出iphone5S手机,第一次将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普及到民用领域。随后三星、小米、华为等厂商快速跟进,截至2015年指纹支付技术已经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用户通过预留指纹信息,在后续的支付场景可快速通过按压传感器,完成身份识别与支付。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又方便快捷,常用于生活中的小额高频支付场景。

密码支付是“最古老”的支付方式,通过验证用户设置的支付密码与对绑定的手机号进行短信验证密码,来保障安全性,常备用于传统的网上购物,而短信验证的延时性、验证码本身的安全性屡屡导致用户被盗刷银行卡等风险案件的发生

(二)移动支付的国家政策支持

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五大类35项标准,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都明确了系统化的技术要求,覆盖中国金融移动支付各个环节的基础要素、安全要求和实现方案。国家对手机支付标准的推动标志着移动支付的元年正式开启。

2013年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工信部、央行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将以金融IC卡应用为基础,推动移动支付技术创新应用试点。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移动支付政策的制定方,将带领各大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共同探索符合市场要求的移动支付技术方案与商业模式。

人民银行与发改委的先后发文为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明确了技术标准与政策导向。

(三)小结

进入21世纪,中国互联网用户通过PC时代的培育与引导,逐步积累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与使用。智能机的快速普及为移动支付带来了硬件环境的支持,监管办法逐步为创新划出边界和底线,为移动支付的便捷与安全提供了标准与指导意见。随着移动支付的需求有了井喷式的爆发,这个新兴市场强烈的吸引银行、电子商务公司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多方合力共同促进移动支付的完善与发展。

二、移动支付消费者行为变化

从2013年支付宝推出的快捷支付到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家公司快速完成了国民的银行卡绑定引导工作。从财付通对外披露的数据来看,微信和QQ支付的合计绑卡用户数突破2亿,也就是平均每3个手机网民中有2个人在用QQ钱包或微信支付,而在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的完善,短短半年时间里微信支付的日交易笔数增长接近10倍,这个速度远高于过去10年第三方支付的增速,整个移动支付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一)用户的消费习惯像小额高频方向进行衍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作为时刻在线、高频应用的移动终端成为商家和银行连接用户最直接的“触角”。2014年,我国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APP用户增长率分别达到63.5%、73.2%和69.2%,移动支付相关应用的增速远超其他手机应用。移动支付作为最贴近生活、最具备“场景化”特点的金融服务,快速融入消费者打车、购物、用餐、娱乐等任何生活场景。

从商家侧来看,传统的线下接入银行pos机系统至少需要支付1%的交易手续费,而现金结算又容易出现假币错乱等风险,移动支付快速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一台手机、一个扫码枪都可以快速完成结算,并且免去了找零、假币与pos机费用等问题。与此同时移动支付往往能联同公众号、优惠券、团购等其他的产品形态,让商家在完成支付收款的同时,可以与用户建立更有效的连接,有利于二次营销与“回头客”的培养。

而从用户角度,移动支付免去了带钱包、找零等繁琐的事情,只需要简单的扫描手机二维码或输入移动支付密码就能完成结账,与此同时商家往往会配合予以优惠减免活动,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被显著提升。

微信用户每天的移动支付笔数接近5次,这个数据在1年内增长了200%。人均单次的支付金额不足50元。小额高频正是移动支付的发展方向。

(二)个人理财业务从线下渠道向移动支付迁移

2013年我国居民储蓄率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们将积攒下来的钱存入银行,银行放贷给资信好的客户企业,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在银行的交易结构中,银行扮演着平台中介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银行作为信贷平台中介的地位得到了挑战。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81%。通过移动互联网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了金融服务的渠道,丰富了金融服务的模式。凭借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融资、理财领域,实现了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2013年,作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各种模式的推陈出新,从微信红包、余额宝、到P2P信贷、网络小额贷款,移动互联网金融已快速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业态。2013年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产品,通过灵活买卖、高于定期存款的利率、无手续费认购、每日可查收益等特性,短短2年时间内获得2.3亿用户使用,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理财产品,其背的天弘基金管理资金规模已超过了1万亿。

而宏观经济的低利率趋势也让越来越多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依托于移动支付快速成长。2015年上半年基金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直销金额超过了1万亿,像天天基金网这样的网站截至2015年3季度累计销售6100亿元已经达到了传统的四大银行线下销售的总额。移动支付迅速改变了理财市场的格局。国内的P2P理财发展速度也令整个金融界感到震惊。中介结构(P2P理财公司)通过互联网建立用户之间的借贷关系,因为利息高获得了大量风险偏好用户的喜爱。可以说移动支付的迅速普及,推动着金融产品从银行走向用户身边,从几个月一次的操作变成了随时随地的查询、购买与赎回。移动支付真正让金融走向普惠,而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加入,也让如何监管金融模式的创新和风险的防控成为了现阶段面临最大的问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将决定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

(三)小结

移动时代的设备与技术进步对支付产业发展注入更长效的动力,通过对线下商家、线上金融产品模式等的渗透与创新,一方面用户的支付行为变得小额高频;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理财意识的变革,让移动不再单纯是一个支付工具,更帮助着全民的理财与投资意识的升级。

三、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影响

移动支付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正在越来越深度的渗透用户的生活。与此同时,移动支付还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洞穿了传统商业银行以线下网点为核心的用户联系与服务提供方式,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如何巩固客户、挖掘新的商业机会成为了商业银行的新挑战。而移动支付在安全与政策层面的监管也离不开银监会、工信部的改变,如何让新的技术既提供足够的便利性,又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成为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

(一)小额高频行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首先是移动支付对银行个人零售业务的客户分流。在个人零售业务上,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托线下网点支行的普及与银行的品牌传递来吸引客户。但是移动支付完成颠覆了线下的存贷模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联网完成存款、转账、理财与公共事业代扣代缴等业务。而传统商业银行一方面网点普及不够、线下排队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经过人民银行的结算系统,资金结算周期长,跨行转账等服务费用较高。导致年轻用户的大量流失。

2.其次是政策面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导致银行中间业务收益的减少。2014年8月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颁布新版《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以来,这一年中,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都以实际行动响应政策,依次下调各项收费标准。但单项收费标准的降低并未阻止银行手续费与佣金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上市银行2015年财报披露,仅第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与佣金收入合计高达124.5亿元。年同比增长9%。

随着中间业务的收入依然有着较快的增长。但是我们看到增长速度严重放缓,14年的中间业务收入年同比增长超过了30%,虽然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让商业银行作为支付的中间件,可以获得用户数的巨额增长。但是人口的红利注定无法成为持续增长的动力。我们看到移动支付的普及,从国家政策、客户与商家多方面要求降低费率的呼声与决心。9月21日招商银行与宁波银行发布公告对网上转账全面零费率,以此来应对移动支付浪潮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通过减免费率来加入移动支付这场客户竞争的战斗。

3.最后是小额高频的消费习惯急需银行的交易系统升级。2015年11月11日,天猫以912亿的金额刷新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单日销售金额。每秒钟峰值交易量达到8.59万笔,这对现有的商业银行交易系统的负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支付宝在双11前和200多家银行,进行了支付容量评估与升级以及470次的压力测试。但仍然没有抵挡住银行系统的崩溃与大规模的支付失败事件。

移动支付的发展,让支付笔数更加的集中爆发与高频出现。根据招商银行批量的数据,双十一期间招商银行支持一卡通与信用卡的合并交易峰值达1737笔/秒。这和支付宝整体的8.59万笔每秒峰值相差甚远,而招商银行已经是商业银行中系统负载与抗压性最好的银行之一。春节红包、双11,移动支付让商业银行的支付系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近年来银行支付失败、系统崩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发生。银行的网络支付技术架构需要重新的设计,支持全分布、全冗余、高弹性、低成本的海量交易与数据处理,同时还要支持“异地多活”的容灾能力。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加强信息技术投入。商业银行需要从重资产运营向轻资产运营进行转变,加大移动支付与信息技术的投入,网上银行、结算系统等业务上提高用户体验。持续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2014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了无卡取款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手机app,可以实现网络预约、ATM机校验的方式帮助没有带银行卡的用户提取现金。这种线上业务创新与线下的网点与ATM机结合,成为了银行在移动支付浪潮下的革新之举。把银行服务与用户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不仅帮助商业银行扩宽自建渠道,同时与移动支付的提供商形成了强强联合,也在用户侧巩固了自己的品牌。

2.大数据分析与挖掘。2015年一款叫“微粒贷”的创新型产品面世就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微众银行推出这款产品短短1个月内向2万个用户发放贷款超过6亿元,而整个放贷时间仅在45-90秒之间,无抵押,完全洞穿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逻辑。微粒贷的贷款利息大约在每天万分之五之间。换算成年息(按一年360天计)大约是18%,这远超传统银行发放的消费信贷的贷款利率,与此同时微众银行的贷款不良率也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而支持这样的产品创新根本来自微众银行有更多的用户数据。在获得客户授权的情况下,微粒贷首先会进行反欺诈校验,然后会运行六大模块,包括来自公安数据模型、央行征信数据模型、QQ社交模型、微信社交模型、财付通支付数据模型和资金饥渴度模型,最终放款额度的确定取决于这六大模块的共同作用

移动支付让用户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多的被记录与存储。海量交易行为让金融的创新与改变成为了可能。商业银行需要在信息体系内支持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并学习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好处,协同移动支付平台与社交软件,让用户的信息得到更精准的分析与挖掘,以此来改变目前商业银行粗放式的运营格局,也有利于商业银行从纯粹的赚利差、转手续费上得到转型,通过大数据的积累与挖掘提供差异化的创新服务,巩固用户黏性。

(三)移动理财对监管机构与金融安全的影响

安全一直是金融产品的重中之重,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支付方式在安全与反欺诈上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值得重视与解决。《2015中国移动支付安全绿皮书》显示,恶意程序、钓鱼网站、网络诈骗和洗钱已经成为阻碍移动支付安全、产生非法获利的4大渠道,据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云提供的数据,每天新检测到的支付类病毒数多达2000个,感染用户超过13万。因为移动支付具有无界性、虚拟性、隐蔽性、非面对面等特点,加上系统可能存在的漏洞,可能被利用从事洗钱、信用卡套现、网络赌博、非法集资等活动。随着理财行为的移动化,让移动支付平台中可沉淀、交易的资金达到数万亿计,如何让消费者在享受更加便捷的支付与理财服务的同时保障资金的安全,成为了监管机构最核心的问题。

移动支付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对信息储存安全、支付指令传输安全和客户身份认证安全等环节予以高度关注,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风险应急预案和风险赔偿机制,切实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这些都离不开监管机构的协调与规则的制定。移动支付安全并非一件独立的事情,而是需要多方合作、融合各方资源的共同事业。为移动支付安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断推进相关技术发展,并以开放的心态构筑出新的移动支付安全生态。

(四)监管与金融安全的应对策略

1.手机号与手机软件的规范与监管。因为移动支付的主要载体依靠手机,所以非实名手机号成为了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这些手机号的作恶信息难以追溯源头,极大的降低了金融欺诈的作恶成本。另一方面因为非实名手机号没有绑定身份证信息,经常用来洗钱、转账与提现,提升了定位资金接收方与破案的成本。我们建议工信部尽快落实国内运营商的手机号全面实名制,杜绝非实名手机号的出现,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诈骗分子的作案成本,也使其难以隐藏自己真实身份,大大减少支付类案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根据15年Q2,安卓系统在中国移动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达到83%,安卓系统可定制化程度高,缺乏统一的软件审核,导致恶意软件与病毒的安装与传播屡禁不止。可以通过手机厂商与应用市场的联合协会,统一对安卓市场软件制订类IOS的标准化审核规范,同时规范应用的下载与传播渠道,让恶意软件无法大规模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真正建立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的信任,保障金融财产安全,完成移动安全的全面推广与普及。

2.鼓励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虽然缺乏面对面的身份核实能力,也没有身份证、银行卡等实物的验证,但智能手机的发展也让声音、指纹等便捷的生物识别技术和体验成为了现实,可以帮助各支付机构进行远程核身,而且生物识别被突破的门槛较高,能较好减少欺诈案例的发生,对反欺诈和盗号都是较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建议监管机构鼓励支付公司及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和试用,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使该技术的检测能力和体验都尽快达到支付和金融应用的要求。快速普及银行IC卡增加指纹与声纹的存储,开放同意的接口让移动支付可以增加指纹与声纹的验证机制,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

四、总结

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轮产业创新至少有20至30年的生命周期而言,围绕移动支付开始的新产业革命还只是开了个头,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力量和互联网新势力的融合势成必然。越来越多的创新与发展将推动产业的升级与革命。

移动支付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正在越来越深度的渗透用户的生活。与此同时,移动支付还改变了用户的消费习惯,改变了现有的金融商业模式。在新的技术更新与浪潮下,整个金融行业应该主动求变,积极应对新的技术与新的习惯带来的挑战,把握机遇与移动支付的平台进行强强联合,唯有如此,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新的金融生态,促进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叮/-国金融,2013(10):34-35.

[2]李艳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特征及其演化研究——以支付宝为例[J].中国商贸,2012(35).

[3]廖凡.《国际货币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162页.

[4]杨雪吟.移动支付的现状和未来[期刊论文].时代金融(下旬) 2014(1).

[5]要文卿.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看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中旬)2014(7).

猜你喜欢

金融改革移动支付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困境
移动支付中NFC创意新技术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供给结构失衡、信贷约束扭曲与金融改革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多维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