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探究

2016-05-14梁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宋代构图

摘 要:折枝花鸟画起源于唐,发展成熟于宋,构图以截取一枝或几枝的方式入画,以少胜多,以微见宏。其典型性构图贯穿整个花鸟画史,成为一种美的典范。以宋代折枝花鸟画为例,从题材、物象、程式及其象外境几方面来探索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并结合自身临摹与创作感受探讨折枝花鸟画构图在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宋代;折枝花鸟;构图;简约美

创作一幅画,首先要立意,其次需要通过构图去体现,只有把构图处理好了,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立意和情感。因此对于整幅画来说,构图显得尤为重要。

构图法是指画面的布局,即章法。“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六法论中叫做‘经营位置。‘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极为重要,唐代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说‘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

一、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研究现状

“折枝”是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之一,画花卉时,截取其中的一枝或几枝入画,故名。折枝花鸟的形式起源于唐,发展成熟于宋。折枝花鸟画构图崇尚“简”,总体上是以少胜多,以微见宏,充分体现了画家的形式追求和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图式。近现代的一些理论家、学者对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研究颇多,主要涉及构图程式、构图产生的意境以及构图所呈现出的艺术美,但不足的是,有关折枝花鸟构图的简约性、简约美均未涉及,本文以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为视点,从题材、物象、程式及其象外境几方面来剖析折枝花鸟画构图的简约美。

二、宋代折枝花鸟画构图分析

折枝花鸟画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空”,无论在画面的构图、用笔还是题材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区别,历代文人们喜欢寄情诗画,远离政治,在诗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

(一)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1.题材典型

从宋代所流传的折枝花鸟画作品看,一般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且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和禽类,这与画家所处的时代及自身所承载的角色有关。折枝花鸟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有梅、兰、竹、菊、荷花、桃花及水仙。

从现存下来的绘画作品中可见荷花是个比较典型的题材,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为历代文人所喜欢,其中代表性的如宋人《出水芙蓉图》,画面截取一花一叶,凝聚了画家对生命的关注,恬静优美的画面中映射出宁静和谐的诗意。此外,表现梅的如王冕《墨梅图》、表现兰的如元代赵孟坚《墨兰图》、表现竹的如文同《墨竹图》、表现菊的如朱绍宗《菊丛飞蝶图》、表现桃花的如赵佶《桃花山鸟图》、表现水仙的如宋人《水仙图》。对于画家来说,在情感上这些题材本身在折枝花鸟中也几乎成了简约的代名词。

2.物象较少

从中国历代优秀花鸟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是画面选取的物象较少,一般就是两三个。中国文人喜欢含蓄,注重象外意,往往选择一两个能表达或宣泄自己情感的物象来表现,而折枝花鸟画独特的图式便是最好的体现。宋徽宗赵佶的《五色鹦鹉图》中只有两枝梅花和一只鹦鹉,大片留白,构思巧妙,精简的画面给人以简约明快的审美享受。此外,比较典型的还有出自宋人的《水仙图》,该画只选取了一株水仙花的上半截,水仙花五根带状的叶子充满整个椭圆形的画面,巧密的构思,空灵简约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水仙花摇曳但又含蓄的美丽身姿。

(二)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在历代花鸟画家不断的探索下,折枝构图已形成其特定的程式。这些被符号化了的程式构图有其特殊的魅力,因其简约概括的特性,“符号化”的构图为历代折枝花鸟画家所钟爱。

1.“s”型

在折枝花鸟画所有的构图中,“s”型构图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构图形式既体现了中国画传统左旋右转的构图思想,也生动地表达了起、承、转、合的布势手法。如宋代崔白的《寒雀图》简约生动的画面,观者视线随着画中灵动的麻雀组成的动态不自觉地移动,画面富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生命感。此外,文同的《雪竹图》中“s”型构图在视觉和心理上给观众一种婉转起伏、流畅优雅的节奏律动感,彰显了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机。

2.“v”型

“v”型构图有着一种特殊的张力,起到稳固画面的作用。“v”型折枝中较为典型的为宋代吴炳的《竹雀图》,画面中两根粗短向左右两边伸展的老竹形成了“v”型符号。简约的画面中,安静的竹子、打盹的小鸟,形成了一种静谧祥和的自然之趣。此外,典型的“v”型构图还有宋人的《碧桃图》等。

3.“c”型

“c”形构图特征为画面大部分被物象包围起来,只留一个透气口。这种构图极具生命活力,动势感强烈。如宋人的《瓦雀栖枝图》就是典型的“c”型构图。画面由两枝向上呈包围态势构成“c”型的树梢和灵动错落的几只小鸟组成,画面上方留下的气口,也称“活口”,象征着花鸟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画家高超的布局能力和表现力。

4.“△”型

折枝花鸟中一般是以不等边的“△”构图出现,这样既有变化而又稳定。“△”的三个角不一定都在画面中,有时可以延伸到画面之外。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从画的左上方的四分之一处斜出一根枝干向画面的右下角延伸,枝干上站立一只可爱的小鸟,而画家巧妙地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左下方鲜美的果子上,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画面布置合理简约,营造了一种甜美的画面感。

(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不论画家还是诗人,总喜欢把人生抱负或思想情感寄情于自然万物,喜爱赏花弄草,托物言志,折枝花鸟画则是人们热衷的表达方式之一,以微见宏是折枝花鸟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如马麟的《层叠冰绡图》,两枝梅花从画面的右边伸入,一枝向上,一枝先上继而向下,每枝布花十余朵,画上面有宋宁宗皇后杨氏题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画中所画梅花是著名的绿萼梅,画家这样布局是为了表现梅的脱俗高贵,梅枝浓黑,梅花洁白,再加绿萼衬托,给人以清幽不失艳丽、冷香外露端庄之感,画面简洁而寓意深刻。

再如,梁楷的《秋柳双鸦图》,画面秋柳一枝,苇草几根,两只寒鸦。秋柳位于画面中间,略感萧瑟,但两侧的寒鸦一个张翅欲落,一个挥翅腾起,为萧瑟的秋天增添了几分生机。画面空而不寂,意趣独特,折射出画家对生活的喜爱,映照了其天真烂漫的心境。

三、宋代折枝花鸟画的构图方法学习与运用

中国绘画讲究传承,学习前人的优点和精华是每一个绘画热爱者和画家的必修课,纵观中国绘画史,凡历代取得成就的画家,无不是大量临摹学习古人的优秀作品,最后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才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学习宋人折枝花鸟画过程中,笔者汲取到了很多营养。

在学习国画专业以来,笔者临摹了大量的宋人折枝花鸟作品,其中宋代马兴祖的《疏荷沙鸟图》是由一枝顶着莲蓬枯老的荷杆由画面右侧下方四分之一处斜出,向左上方延伸,荷杆上立着一只小鸟,小鸟抬头盯着上方的蚊子看,画的下面还有一片残破的莲叶。整个画面十分简约,生动有趣,深刻体味了宋人折枝花鸟构图的简约美。

此外,笔者创作的一幅名为《墨荷睡鸟图》,画面左侧几根荷杆顺势而上,上面散落三片荷叶,一朵刚开放的荷花直直伸到最高处,画面下方向右边斜出一根荷干,上面蹲着一只小鸟。从画面整体来看,其实这幅画算是“v”型构图,画面简约平稳。荷花正艳,水鸟熟睡,营造出一种夏日午后的静谧恬美的景象。

折枝花鸟画表现更多的是象外意,所以在临摹和学习折枝花鸟画构图所传递简约美的同时,更应专注画面背后所蕴藏的画家内心情感及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画,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画作。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2]邓乔彬.宋画与画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文斌,王岚.古画.临摹.实技——花鸟篇·两宋部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2.

[4]杨柳,孙悦.古画实技临摹——花鸟篇·两宋部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5]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边平恕.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于永顺主编.艺术美论[M]辽宁.辽海出版社,2011.

[8]张泠,砚琪等.五代宋元花鸟名画[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9]李彦霖.宋代花鸟画内容题材与布局技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0]孙忠冉.探索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梁鹏,江苏师范大学,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

猜你喜欢

宋代构图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