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城镇化应用型美术师范生培养研究

2016-05-14谢慧慧吴越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城镇化应用型

谢慧慧 吴越滨

摘 要:基于近年来本科美术教育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根据现有地方院校美术师范生的培养计划,认为应用型定位下地方院校美术师范生培养,需注重授课能力、通识素养、美术创作和创作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为此,提出了加强认知引导、革新课程与教学、增强创新引导、强化通识素质、优化教育实习与实践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应用型;美术教育

一、江苏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江苏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各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财政保障范围,逐步纳入输入地普惠性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推动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随迁子女异地中高考制度和招生制度,建立健全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到2020年,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达到100%。

二、城镇化建设对于应用型美术师范生培养的要求

(一)增强授课能力培养

1.活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中,并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知识 ,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用“活”教材,对教材加以提炼、总结和练习,以便学生能活学活用。因材施教,即材的不同影响着教的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每位学生,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可以从学生的开课一画入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学生,为因材施教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根据学生特点,以“互补”为原则合理分组;最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地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发挥每位学生的优点,让每位学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之获得满足感与需要感,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以达到美育的目的,培养孩子的完满人格。

2.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研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教学经验的超越。一方面,教学研究可以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又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正确的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它可以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更加富有生命力。

3.教学掌控能力

实践教学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在实践中开展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实践教学的操作程序来看,它比普通的教学方式更为复杂。因此,教师的教学掌控能力就显得愈加重要。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教育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的今天,如何在45分钟内把握每一位学生,一直是教育中一个巨大的难题与责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应是教育工作者奉行的圭臬。“求真”,我们不妨理解为探求真理,讲究真实,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真”莫过于自然,“美”莫过于自然。我们带学生回归于自然——万物初始由自然。而如今,人自不可脱离自然。所谓“传导授业解惑”,道为自然道,业为自然业,惑由自然生。传自然之道,授自然之业,解自然之惑,还需回归自然,回归本我,回归原真。正如给孩子一张范画,不如给孩子一片天空。范画带给孩子的是作业,是任务;而自然带给孩子的是自由,是美感,是新鲜感和表现欲。带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由爱生象,由爱生美,由爱生赏,方为美育的本意。

(二)重视通识能力培养

应用型美术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打破原本较单一的“专业化”“学科化”“技术化”的倾向,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综合教育优势,适当采用通识教育,使通识性与专业性协调互补,形成富有活力的良性机制。

1.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临茅厕而小酌,不失风雅;胸无点墨,居华堂而高歌,也是无赖。有学识,有见地,有胸襟,虽贫居闹市自然有人敬仰;无修养,无主见,无德行,虽再装腔作势也不过琐屑卑微。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不是妆点,而是发自内心的体悟,是积极向上的人格磨练,是自我与古今贤达灵与肉的融合。人生的华美在于“腹有”,而不是富有。因此,要多开设摄影、诗词、古汉语、陶艺、民间美术、音乐、雕塑等课程,使学生能有选择学习的空间,陶冶情操,增强学养,扩大视野,提高认识,融会贯通。

2.科学文化知识

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育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因此他能够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强化创作能力的培养

为师者不仅要有熟练的美术技能,还需有独立的绘画语言、个性的表现手段、丰富的生活体验、情感的细腻表达和高格的意境与独特的风格。

1.绘画语言

任何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达语言,即“各门艺术的独特性”,只有寻找到各门艺术独特的表达语言,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绘画语言存在于绘画的形象、色彩和形式组合中,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对比、统一、变化与和谐之中。这些因素以美的法则呈现在人们的视觉面前,使人们感到某种愉悦,并能表达作品中艺术家想表达的关系。就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一样,绘画通过自己独特的组织形式,同样让人们在观看不同的点、线、面、色彩和形象时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

2.表现手段

不同的艺术形式之所以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都取决于该艺术形式表现手段的不同。不同的画家有其不同的表现手段,这不仅仅是视觉形象的表达和再创造,更重要的是情感和创作意图的完整体现,同时又是画家揭示作品内涵所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绘画中所有形象和内容都是由绘画手段产生的,可以说没有绘画手段就没有绘画。绘画内容和情感以其手段的表现为前提,同时又随表现手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某一手段的偏离一定会引起内容的变化,由于手段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画面感,从而使表现功能失效并削弱对感情和形象的表达,使整幅作品因此而缺乏感染力。因此,表现手段是不可缺少且十分重要的。

3.生活体验

深入生活固然是创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没有生活,一切创作活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有生活并非一定能出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因此,如何去体验生活是深入生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真正的体验必须要具备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体验者必须具备体验的主观意识;二是被体验者必须与体验者产生共鸣。当创作者有意识地去深入生活并从真正意义上进行体验时,便能激发自己心灵深处的那种创作欲望。

4.情感表达

“人们用语言来传达思想,用艺术相互传达情感。”一幅有情感的作品才有灵魂,才能使鉴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欣赏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精神激动。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又到处与这些情感意志的艺术形式。”情感在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情感,那么美育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物理的、没有生气和神韵。也可以说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情感是艺术作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性,艺术作品以情动人,画面若缺失了情感的表达,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四)工作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中有施教者和受教者两大元素。美术教育又分学校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需要美术教师的指导意见,学校美术教育又需要家长提供学生的特性。美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师生关系的好坏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力。

美术教师要带着爱心去聊天,积极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不吝啬自己的表扬,给予孩子自信的同时,让家长为孩子感到骄傲,拉近与家长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对你产生亲切感,对美术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家长感到你对孩子各方面的重视,愿意拿学生生活中的表现和你分享,使你更了解学生。

(五)创作思维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受教育者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换言之,我们不仅需要孩子学富五车,更需要孩子满腹经纶。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传授更为重要。

首先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是治理与能力的核心。新课改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自江苏省实施新课改以来,这方面的成效尚未尽人意。原因则在于教师的思维品质未能“达标”。以师昏昏,焉能使生昭昭?毛泽东说过:“教改问题,首先是教员问题。”目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始终是教师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的思维要带有批判性、引导性和发散性。

1.批判性思维

陈献章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往今来,许多教育理论,可资我们批判的很多。例如“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被当代学者奉为圭臬。其实,这句话硬伤很大。首先学生、老师都不是静止的容器,而且也不是碗与桶的关系。教师应该是江河,学生应该是海洋,江河源远流向海洋,才能成就大海之大,教师教育学生,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引导性思维

学生对课题的态度决定学习效率。如何使中小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关键在于改变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呆板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才能喜爱上美术课。同一个知识点,老师讲授与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教学的效率也不相同。前者,知识点在学生脑子中一闪而过,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才会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后者,知识点是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发现或者总结而出的,知识本身就属于自己。引导性思维,一来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二来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长远性。

3.发散性思维

面对事物,要有敢于质疑的思维能力,倡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老师争辩。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让自己从多个视角、多种方法来看待问题,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发散性的思维。

三、适应城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美术师范生的认知引导

加强核心认知引导是解决认知与动力不足的有效对策。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情感,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行动,对美术师范生来说,角色认知、职业认同、专业认识是必须提升的核心认知。首先,“个人的角色化过程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认识美术师范生这个角色,以及美术教师这个职业本身,不仅会给自身带来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价值定位,同时,还必须承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必须积极谋求教师专业教育发展,努力习得美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养成美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因此,师范生“准美术教师”角色认同是专业技能获得的逻辑起点;其次,对美术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要认识到入职门槛的提高和中小学校美术教师这个职业的岗位责任, “竞争激烈,为师不易”应是求职和从教的常态,应成为每一个从事这份职业者的正常心态,才能有效催生出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二)“美术专业性”与“教育师范性”并重

“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施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课程的设置。”美术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包括必修与限定选修课程,一般由通识课程、教育学科基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构成,原有专业课程过多,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教学技能实践类课程太少,应用型美术师范生培养必须紧密围绕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内容,调整通识与专业课程开课学期、时数等设置,增加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比重对接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加大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时数,使美术师范专业课程中的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与其他教育基础课程有所区别,实践已证明,即使拥有良好的美术绘画技能而没有好的美术教育教学技能,也未必能顺利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三)优化教育实习

创新教育实习,优选和共建校外教育实习基地可突破实践不足的困境。

1.优选教育实习基地

中小学校是美术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不可缺少的基地,担负着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接触真实规范的课堂教学,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因此必须优选教学条件较好、教学过程较规范和师资对接较严谨的学校。

2.共建优质实习基地

现阶段美术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但教育质量让人质疑,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师范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教育局(办)的联系,参与到美术培训机构教学培养中,联合制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评估地方美术培训机构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将教育实习落实到大学四年中,提高美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3.完善和落实职前教育实习管理方案

根据每年实际修定并完善的《美术师范生实习基地实习管理制度》《美术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标准》等,对每年前往各地各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与质量进行全面监控。这种基于校校、校地合作的实践实习体验对师范生技能的提升更接近江苏城镇化应用型美术师范生的培养需求。

4.教育实习与教育学科理论课程协同并进

在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避免美术教育实践教学平台与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脱节的现象,要尽最大的努力使教学内容的应用型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充分融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可谓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孙汉州.向孔子学做老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

[2][美]麦克·帕克斯,约翰·塞斯卡.美术教学指南[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3]刘永明.中国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4]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5]汪晓曙.绘画创作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6]张强,蒋宁.应用型定位下地方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困境与破解[J].山东体育科技,2015,(12).

[7]叶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01).

[8]方新.千玺绘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4,(16).

[9]崔泽宇.石海彬.“意境美”在高校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报,2014,(14).

[10]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10-21.

[11]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

[1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作者简介:

谢慧慧,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吴越滨,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城镇化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