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字浅议

2016-05-14李宗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网民汉字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网民数量迅速膨胀。网络新字在时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以一种极具个性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在给人们新奇感的同时,也让人们思索着网络新字的地位和作用,审视着网络新字与汉字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新字 汉字 网民

如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的平台。不少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网络新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新造字,其字形和字义都是新创的,一般是删减一个汉字一些笔画或者将几个字或者符号进行糅合、拼凑,比如“”表示的意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另一种是网络新用字,例如“靐”网络上的意思是“太雷了”,其在《广雅·证韵》的解释是:“靐,靐靐,雷声也。”[1]

一、网络新字产生的原因

网络新字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结于外部因素和网民自身的因素两个方面。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网络新字的出现与这些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的便利性、隐蔽性,使得其成为了网络新字出现的温床;中国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政治上的民主给网络新字的产生提供了便利。这些是网络新字产生的外部因素。

网民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使得他们有创造网络新字的能力。现在网民中的主力军是80后、90后以及00后,他们的知识文化素养与其父辈相比是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新字的创制起到了一定知识文化保障。网民的一种娱乐心态使得创造和使用网络文字的娱乐功能得到凸显,网民在创制和使用网络新字的同时追求表达上的快乐感、新奇感,彰显自己的个性。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网民们需要有一种方式来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缓解工作上的压力,网络新字的娱乐性正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这些是网络新字产生的网民自身的因素。

二、网络新字的类型

根据字形和字义是否都是新创的,可以网络新字分为新造字和新用字。新造字即字形和字义都是新造出来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几个字或符号拼凑,如“”;二是几个字拼凑后删减其中的一些笔画,如“”;三是在一个汉字上添加符号,如“”。新用字即该字已经存在,只是给该字新创了意义,如“槑”“囧”“嫑”“表”等。张晶晶(2011)把网络新用字分为旧字新用(如“嫑”)和生僻字常用(如“嘂”)两类。[2]笔者认为网络新用字还包括现行汉字的新用,比如合音字“表”。

(一)新造字

新造字即汉语辞书中没有的,网民自创的“字”,其字形和字义都是新创的。比如:

“”是由“二”和“逼”两个字拼凑在一起。类似的还有“”,读音为“duāng”,因成龙一则广告中的模拟声而得名。[3]

“”是由根据“已”字和“阅”字的字形特点,糅合并删减的一些笔画而成,读作“已阅”。由几个字拼凑杂糅而成网络新字还有“”“”等。[4]现代汉语中,一般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而网络新字则不尽然,由数个字杂糅而成的新造字的音节一般不止一个。

“”读音与“学”相同,是在一个“学”字上添加符号“?”,这种方法类似于汉字造字法中的指事,即“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5]。

(二)新用字

新用字即该字已经存在,有的已经不再使用了,网民们给该字新创一个意义,有的是用现行使用的汉字赋予其新的意义。如“槑”“靐”“囧”“表”等。笔者认为新用字可以分为旧字新用(如“嫑”)、生僻字常用(如“嘂”)以及现行汉字新用(如合音字“表”)三类。

“槑”字古已有之,其意思为“梅”,是“梅”的异体字,其造字理据为会意,即用数个部件组合成字,其字义为部件意义的组合。[6]网络中流行的“槑”字,不是用的其本义,而是看其一部分字形,即“呆”,认为两个“呆”在合在一起有“更呆”“非常呆”的意思。网络新用字“槑”与古汉字“槑”音相同。

“嘂”字为生僻字,是古汉字中的“叫”字,二者读音相同。在网络中,“嘂”以其形象的四个“口”字为特点,被网民们认为“嘂”比“叫”的所发出声音更大。

“表”在网络新用字中是两个字的合音,即“不要”的合音,表示否定。网络新用字一般是使用异体字、生僻字、方言字,等等,依据其字形特点,赋予其新的意义。与网络新造字的情况不同,网络新用字一般都为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

三、网络新字的特点

网络新字自其产生之时起,就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其创新性的特点。新造字从字形上和字义上都有创新,新用字一般是在字义上有创新之处。我们知道,网络是网络新字的温床,它给网络新字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网络新字一般只在网络上流传,对网络有一种依赖性。同时,网民们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的过程中求新求异,带有一定的娱乐心理。

(一)创新性

年轻化的网民群体打破传统的汉字造字法,不受构词法的约束,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方式创造网络新字,不受真正字义的约束,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赋予异体字、生僻字、方言字新的意义。在网络里,使用网络新字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一般不会因为自己表达的不是标准语而受到别人的鄙视。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当“仓颉”,发挥自己的创新性,各显神通。有的网络新字反映出了社会的一些现象,表达出网民们对这些现象的态度,比如“”表达出网民们对奖项评判的不公平现象的反感。

(二)网络依赖性

网络新字是网民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创制和使用的“字”,一般只限于网络中使用,正式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一般是不会使用网络新字来进行交流。网民们在网络中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多的束缚,网络的便利性和隐蔽性给网民们提供了更加放松和自由的交际环境。

(三)娱乐性

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在创造或使用网络新字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娱乐性。网络交际中,娱乐是网民们非常重视的。他们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际,比较重视放松身心、追寻快乐。同时也可以发现,网络社交中,不少的年轻人都有一套诋毁或者调侃别人的网络用语,比如“傻逼”“二逼”等。其中,“二逼”已经取得了一种网络新字的形式,即“”,这个网络新字是专门用来调侃别人的。

四、如何看待网络新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语言文字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7]网络新字的产生以及流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认为网络新字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乐趣,反映了网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同时还可以缓解生活和工作的疲劳。也有人担心网络新字可能会对现行汉字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会让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误入歧途等。

(一)网络新字的命运

正因为网民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时,往往会带有娱乐性的心理,所以创造时往往是随心所欲,怎么有新意就怎么创造,不受传统汉字造字规律的束缚,也不一定按字典解释来理解汉字。网络新字的命运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留存下来,一种是被遗弃。符合实际需要的可能会留存下来,不符合的将被历史所遗弃。正如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巨龄所说的那样,网络新造字能否流传下去,需要看两个条件:第一,是否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同时,即使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网络新字也只是有可能流传下去;第二,人们在实际使用中是否需要。[8]

网络新字一般是在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网民之间交流。相比较而言,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容易接受网络新字。网友们对网络新字的读音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字形来说要低得多。网络新字一般是在网络进行流传,正式场合下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网络新字。关于网络新造字的读音,有的是一个网络新造字就有几个音节,而现代汉语中,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这一点肯定是不符合汉字规律的。

(二)全面看待网络新字

一个事物的出现肯定有其自身的价值,网络新字也不例外。首先,它可以增加网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网民们的思维等。其次,它可以反映出网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看法。网民们可以通过网络新字来反映社会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9]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否定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的消极影响。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在能够表达网民们观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国家倡导的是要使用规范的汉字,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正违背了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政策。同时,它对青少年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太强,很容易把一些不规范的网络新字当成规范的汉字进行使用。比如“槑”字,青少年如果一接触“槑”字就接受了其不规范的解释,一旦脱离网络平台进行使用,那将会对其语言文字的正确应用造成严重的影响。我们要警惕网络新字的负面影响,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地学习和使用规范的汉字。

五、结语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网络与创新交融的时代,为数不少的网络新“字”的出现与传播正是网民们创新的结晶。[10]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可以反映网民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积极主动参与网络交流,缓解生活、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警惕创造和使用网络新字所存在的负面影响,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地学习和使用规范的汉字。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相信,网络新字的出现并不会对汉字系统造成影响,因为网络新字会经历适者生存的阶段,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可能会被人们接受,没有价值的部分则会被淘汰。

注释: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字大字典》(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0页。

[2]张晶晶:《网络新字类型及其产生机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9页。

[3]360百科Duang [EB/OL]http://baike.so.com/doc/8383796-8701355.html,2016-3-12。

[4]有意思吧 网络新造字:“屁民”要发言[EB/OL]http://www.u148.net/article/16219.html,2015-12-25.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6]陈洲:《此“槑”非彼“槑”——试论网络新造字“槑”》,语言文字周报,2015年12月19日。

[7]于文静:《网络新字的文字学考察》,文学教育,2012年,第3期,第136页。

[8]田文姝:《什么样的网络新造字才能流传》,光明日报,2015年4月13日。

[9]褚群武:《网络新造字的构成与社会认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9页。

[10]余志伟,陈立明:《网络新语漫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李宗侠 四川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610068)

猜你喜欢

网民汉字
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线教育用户占34.6%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