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学后教”中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的有效结合

2016-05-14何建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真正地把学生放在了主体位置,是建立在学生自学基础之上的有效教学,但这也增加了教学难度: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学习反馈,需要教师一一批改,给出评价;对学生提出的多角度的问题,需要教师逐个删选,总结归纳。那么教师对文本的提问如何与学生的质疑有效结合呢?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来谈一谈具体操作过程和方法。

一、教师两次备课与导学案结合

(一)分析教材和学情,预设提问

首先进行第一次备课,分析教材。这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有删节,课后练习补充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预设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从中看出他们什么性格特点?给我们什么反思?

然后分析学情。学生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次接触到小说,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前几篇课文中就已经对小说的要素、结构等特点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小说内容、情节发展都能自学感知,但是对小说人物、主题更深层次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因此本课采用“先学后教”模式,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自学质疑,第二课时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引领点拨,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人物和主题,领会作者的艺术构思。

(二)教师初步解读,形成导学案

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先学后教”正是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展开的教学模式,它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任务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问题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因此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能太细,应该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开放性的、能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同时要留下空间让学生提问。所以笔者初步设计第一课时完成以下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出小说情节,筛选关键信息并能整合归纳,理清小说线索。(2)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获得对人物、小说主题的初步理解,完成学习案,并提出质疑。

1.自学完成学案:

(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概括主要情节。

(2)谈谈你对人物、小说主题的初步认识。

(3)提出质疑,一个问题以上。

(4)给老师上课提出建议。

2.小组交流,解决简单疑问。(难解决的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3.整理导学案,批改归类。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导学案中的分析和质疑让笔者感到欣喜。有30人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评价为“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有13人对小说主要内容有完整概括;有11人对故事情节有正确清晰地梳理;另外还有6位同学提出“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7位同学提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有2位同学提出“永不变更的话反复出现2次,有何意义”;有3位同学提出建议“介绍当时背景”……

二、预设提问与学生质疑有机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力求点燃思维火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归类和删选,以此为根据,开始了第二次备课。当然学生的提问要尽量多的出现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只是串联和点拨。

有7位同学提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这正是我预设的主要大问题,因此这可以成为前半节课探讨的主要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菲利普夫妇心情的变化,笔者在此处设计提问:“从哪句话看出菲利普夫妇的言行神态变化?揣摩一下他(她)当时有怎样的心情,会怎么想?”

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只看到父母可鄙的一面,有30位同学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评价为“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但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这时教师就要加进对文本的解读,适当做发散引导。教师可进行发散性的提问:“你们对菲利普夫妇只有憎恶吗?还有其他情感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提升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可以更多元化。紧接着引导提问:“难道社会真的是世态炎凉吗?小说中有温情吗?”从而引出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思考和反思。

三、课堂解惑流程设计与学情反馈结合

第二课时笔者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免去了很多课堂上不必要讲的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有条理的由浅入深地引导解决。结合学情反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1.回忆导入:请同学回忆小说讲了什么故事?同时展现出能够完整概括出答案的13人的姓名及其相应内容,11人的姓名和对情节的梳理。同时结合情节解决6位学生提问的“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这一问题”。

2.整体感知:出示7位学生的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继而给出学法指导: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并归类,理清于勒的命运,评价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

设计意图:“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是本课的主线,以这个大问题引出对人物的性格分析和主题分析,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学生的质疑与教师的预设提问刚好吻合,应该把提问的学生名单展示出来,以此激励其大胆质疑。

3.品读人物,本环节是结合学生给老师的建议:分析人物描写、分角色朗读。结合于勒一富一贫的前后变化,探究菲利普夫妇语言、神态、动作背后的心理,品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34-38段,再评析。同时解决2位学生提到的“永不变更的话”的意义,并做朗读分析“竟”字的作用。

4.主题探究:

(1)你认为菲利普夫妇就真的只有自私,可鄙之处吗?你对他们还有什么看法?结合文中语句来谈。

(2)社会真的如此冷漠吗?你从小说中读到了哪些人间温情?

(3)让学生从悲观无奈中走出来,认识小说人物“我”的形象,从而理解作者莫泊桑的创作意图。

5.归纳提升

(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小说中领悟到什么?联想到什么?

(3)教师配乐朗读自己的感悟:我们无法嘲笑于勒,也无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人生,反思金钱关系对我们人性的扭曲和破坏,提醒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爱心和同情……

四、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有效结合的方法归纳

1.将学生提问作为课堂主问题,教师设计小问题引导点拨。例如上一案例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7位同学提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前后变化”,教师就可以拿此作课堂主问题,设置从称呼入手的学法指导,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人物性格。

2.将学生提问作为导入,激发兴趣。例如6位学生提问“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3.将学生提的问题作为同学讨论的话题。例如:讨论有30人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评价为“虚伪、贪婪、唯利是图、自私、冷漠”,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

美国保罗哈尔默斯有句名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去做、去问、再去做。”学习的主体永远都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先学后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何建兰 浙江省 杭州市余杭区崇贤中学 311100)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先学后教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自己的歌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