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6-05-14王慧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国际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需要在授课中有针对性地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需要确立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突出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创建具有专业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多维拓展。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世界汉语热的呈现,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很多高校在传统的中文系下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以前称对外汉语)专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对外汉语教育,既蕴含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对外汉语专业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专门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2]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双文化基础,并拥有能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思考的能力;具有对新问题进行综合和表达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对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进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也是一门必修课。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其相对来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的专业,因此在这一专业特征下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本身内容庞杂多元,线索和思路丰富多样,且还是在发展和延续中的学科。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深化和拓展的内容,建立一套更符合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授课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利探索和多维拓展。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在整个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现当代文学课程如何适应当前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这门课的功用是否应当有所变通,这个定位的调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3]
一、确立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古老经典又与时俱进的课程,既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承载的强烈的历史感、现实性、人文性、情感性等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文学课程又是非功利、审美的课程。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概论》中提到:“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意识形态。”[4]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讲授中要努力挖掘审美和人文素养内容,从文学史、作家作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提升这门课程的审美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积淀自身文化底蕴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对专业性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是走出校园顺利进入职场的前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如何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而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中国文化、礼仪、民俗等会成为重要的交流内容。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突出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学思考和关照自身文化的能力,在文学史、作家作品等内容的讲解中着重分析和比较其隐含的文化内涵,并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比较文化差异,掌握合适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技巧。正如查尔斯·弗赖斯在其著作《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所说的那样:“把文化背景当知识去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背景知识去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5]有针对性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将文学审美性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专业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顺应国际化市场,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以汉语为本体的,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需要突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本体性。首先,教师应强调这门课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等课程的联系。在阅读作品时,向学生强调建立语言敏感,不仅要欣赏语言传达出的美感,更要关注语言的搭配使用、语言的手法运用、语言的文化蕴含等。语言的搭配使用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中重要的也是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而关注语言的文化蕴含便于日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解释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隐含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文学语言和应用语言的区别,因为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应用语言,即实用性的对话或口语及书面表达。当然随着汉语能力的提高,留学生会在阅读中接触更多的文学语言。但这两种语言的搭配、使用场合以及所含文化韵味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减少交流障碍。
其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突出和强调文学中的对外交流以及跨文化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就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在这段文学史中文化的碰撞、冲突以及结果都应有针对性地强调,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和分析。现代文学时期如老舍、林语堂、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都有丰富的异域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相对突出了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强烈的跨文化色彩,同时也描写和刻画了鲜明的异国和他者形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当代文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文化,“寻根文学”作家作品凸显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先锋文学中展示出了更多元、丰富的外国元素,90年代后的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更加显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交流和跨文化书写能力。授课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课堂内应着重突出和强调这些内容是更符合专业教育特色的,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更容易展开课堂互动,更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最后,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教师注重介绍和强化深入中国作家作品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晚清时期,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后,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家及作品走出国门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世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用特有的中国思维和世界眼光书写现代中国并影响世界文学。当代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他作品中汪洋恣肆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神秘又强烈的东方文化吸引着世界读者。莫言作品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被不同的文化解释和阐发,这之间有认同也有冲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传播及影响,简要分析这其中的利弊等,便于日后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所准备,跨越文化障碍,显示出合适的跨文化能力和技巧。
三、创建具有专业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突出和强调中国语言和文化本体并兼及文化交流内容,就需要教师建构将这些内容能落到实处的实现途径。
首先,需要加强与专业主修的相关课程的联系互动。如,在强调建立语言敏感时,就需要建立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联系和互动,与相关教师展开交流,提示学生在课堂内外注意现代和古代汉语知识的回顾和延伸,文学语言中出现的语言理论和语言运用情况,作品中方言古语中体现的古代汉语知识等。作品中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实践意义,以及作品的海外传播路径等内容,这就需要和中外文化交流及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发生联系与互动,产生互文解读。作家作品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和参考,如鲁迅受日本、俄国及弱小民族国家文学的影响,莫言作品中受拉美文学影响而表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等,就需要学生有一定外国文学的阅读和了解基础。文学作品中展示的风物民俗等以及隐含的文化就需要在民俗文化课程中展开交流互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大量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品本身具有的影视元素以及作家与导演的创作意图,就可以参照影视文学的课程内容,将文学与影视展开互动和互读。
在课堂上开展对外汉语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互动与联系,便于学生继承相关专业知识打通融汇,提高课程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和专业培养目标。
其次,在课程中启发学生建立当下意识和现实关怀。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继续发展的课程,没有时间下限,而且使用汉语写作的华人,在空间上也是不断延展的,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当下意识的课程。作家面对如今的中国及世界,在作品中展现了相当多的现实情怀,如底层写作、官场文学、伦理关怀等,海外华人作家更多地站在中西场域用跨文化的视角来书写中国及世界,传达出超越时空的人性呼喊。关注当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把握中国和世界的能力,掌握更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注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作品文本进行细读。文本细读是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它不仅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载体,也是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6]以语言和文化交流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专业,应该在文本细读中感受作家使用语言的敏锐和丰富,以及深入体验不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作家作品,如张爱玲、林语堂以及现今的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更要细读,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不同文化的差异,包括地理环境、饮食建筑、宗教信仰和风物民俗等。这些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尊重异文化以及克服跨文化障碍都很有帮助。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本丰富庞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介绍一些创作语言有特色的作家作品,并针对学生生源区域介绍一些使用方言的特色作家作品,同时介绍一些地域和民俗文化表现丰富的作家作品,让学生在课下细读,做好摘抄笔记,能在联系和对比中简要分析语言特色以及文化表现及异同,并能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将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和深化,使文本细读在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最后,要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和实践运用相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面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授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传授和实践运用相统一。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对于课时有限、文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说,很不适用,导致教师花大量时间备课讲解,疲惫不堪,期末考试时学生由于复习内容多叫苦连连。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一言堂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厘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每一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然后有针对性地布置课下自主学习作业,比如语言的搭配、方言使用、文化表达等,并组织相关的课堂专题讨论,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作为语料库,探索语言的发展变迁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将知识传授、实际体验与研究探索结合起来。
改革以往期末考试一卷定大局的做法,加大学生平时阅读积累、讨论和探索的成绩比重,重视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收获,同时结合对外汉语其他的主干课程表现,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互动和联系起来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在创作中提升审美情感、语言敏感,加深文化了解,给予参加创作大赛或获得奖项的学生加分奖励等。
[基金项目:本文是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关于语言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2]唐贤清,廖加丰.对外汉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 6).
[3]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4]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1994,(4).
[6]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王慧开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