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为本”学习应为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的重心

2016-05-14谭科宏周高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普通话成果笔者

谭科宏 周高琴

“成果为本”的教育理论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成果为本”的教育理论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成果目标应为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即提高明确学习成果这一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设计当中的比重,并以之为导向,增强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升普通话实际水平和测试成绩的目的。普通话是我国目前大力推广的国家通用语言,对统一语言标准,消除地方隔阂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普通话更是当前各级教育中的通用语,是教师们需要掌握的一项最基本教学技能,而专门的普通话课程要到高校才会开展,因此,这是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和进行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地方高校,由于本省生源占有较大比重,普通话基础普遍薄弱,许多学生的地方口音非常浓厚,而且因为大多数同学相互之间能用更为熟悉的方言进行沟通,对普通话学习也不重视。这在推普工作中每每成为拖后腿的存在,同时也不利于这部分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这个情况应引起高校普通话教学从业人员的重视。

“成果为本”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这一教学理论性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核心人物Spady认为:成果为本的教育关注教学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获取成功。一般来说,基于成果为本的教育教学是由预期成果设立、成果实现和成果评估这三部分有序组成的。在地方高校的普通话教育中,明确学习成果目标这一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广东省从事高校普通话教学工作十年,担任普通话测试员工作八年,在平时教学交流中发现,各位普通话老师对教学的侧重点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大部分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教学和测试的角度总结经验,从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做法都很正确。但是在与学生和普通话测试考生的沟通中,笔者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很多学生的感觉是“被动上普通话课”,除了知道跟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通过期末考试获取学分之外,他们并不知道开设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究竟在哪里,学好了能够怎么样,学不好又有什么后果,即使是教学的老师也同样把重点放在课程内容上,而极少在课堂上谈“学习成果”这个问题。诚然,对于其它的一些非专业课程,也许你不知道学习成果的意义所在,只要能够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通过期末考试获取学分也就可以了,但普通话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是以获得国家普通话水平证书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并非真的像大多数普通话宣传标语上说的:“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且,普通话这门课程在大多数高校都属于选修课,课时量非常有限,仅仅在课堂上吸取老师所讲是不够的,大量的课外练习才是考取普通话证书的最有力保障。但是课外练习是需要学生主动练习,大学的性质决定了普通话教师不可能布置大量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当做任务去完成。因此让学生明白获取普通话学习成果的重要性就成为了他们课外进行普通话练习的主要动力来源。

从高校普通话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些普通话老师也会跟学生谈到学习目标,但仅仅是较为模糊或是笼统的概括,例如,“更好的沟通”、“方便交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素养”等等。部分老师也会具体介绍普通话测试的情况,但都是在普通话课程即将结束时叮嘱在测试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时才会提及,这时离测试的时间已经很近,导致之前的练习存在比较盲目的情况。近期笔者听了一位香港教育专家的讲座,讲的是“成果为本”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有些说法与笔者长期以来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笔者结合“成果为本”理论,再总结同行精英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些教学步骤,在普通话教学中将确保学生明确具体学习成果目标放在教学首要环节。课堂实践为,在每一个专业的学生中选取两个人数基本相等的班级,其中一个班直接按照传统方式,在简要介绍普通话测试后直接切入语音教学;而另一个班级则花较多的课堂时间,将明确目标放在教学首环。具体环节如下:

步骤一:目标明晰化——普通话测试有些什么样的等级证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篇》

在普通话教学中引入“成果为本”理念,最开始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自己可能获取的成果类型究竟有哪些。从高中升入高校,新的生活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在他们面前摆满了很多的未知,普通话测试正是其中的一项。在十年的普通话教学生涯中,笔者曾给超过一万名学生传授过学习普通话的方法与经验。在每一个班开展教学工作之前,笔者都会让他们先谈谈自己对普通话测试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显得很茫然,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个测试,即使有极少数同学听说过,也仅仅是闻其名,连普通话测试中最基本的分级都弄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给学生们解除这个疑惑。笔者每次接触到一个新的班级,开始进行普通话教学之前,都会给他们进行如下的介绍:大学普通话测试,是半年一度的国家级等级测试,测试后根据所得分数颁发《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是一个人普通话水平高低的凭证。目前的普通话证书分为三级六等,各自的等级名称和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三级乙等——60分到69.9分,三级甲等——70分到79.9分,二级乙等——80分到86.9分,二级甲等——87分到91.9分,一级乙等——92分到96.9分,一级甲等——97分到100分。其中二级乙等为对普通话有要求的相关行业的最低准入等级,也就是学生心目中普通话测试的“及格线”,而某些特殊专业例如主持人、电台DJ、讲解员、话务员等又有特殊的要求,讲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对普通话的分级就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

步骤二:目标锁定——我究竟要冲击哪个等级

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萧伯纳

“成果为本”普通话教育的第二环——在可以获得的诸多成果中,锁定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获取的最大成果。第一环节过后,学习者把普通话的六个等级证书都了解清楚了,接下来要引导学生争取取得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当普通话的分级明确之后,绝大多数的同学首先就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行业最低准入等级”的二级乙等。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先让他们弄清楚什么样的普通话就是二级乙等的水平,毕竟有的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80分这个分数心里还是有些发怵,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到的理科考试多是客观题,分数普遍不高。首先可以给他们介绍普通话测试大纲上的描述:“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较多(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fu - hu、z - zh -j送气不送气、i- ü不分、保留浊塞音、浊塞擦音、丢介音、复韵母单音化等),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20%以内。”然后再播放一段由二级乙等考生完成的考试录音,这样同学们就会对二级乙等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有一些普通话底子比较好的同学,他们不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直接裸装上阵就能考取二级乙等,如果他们目标仅止于此,必定会出现懈怠的情况,这不但影响他们自己的测试成绩,甚至对整个班的测试都会有不良影响。因为这一批基础较好的同学是带动全班普通话进步的主要力量和正面典型,那么我们要怎样鼓励他们去争取更高的等级呢?笔者采用的办法是将普通话等级直接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将来的就业和待遇挂钩。笔者在就业指导中心和某些从事人事招聘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二级乙等是师范类和公共服务行业的最低准入等级,但是由于要求很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持有二级乙等证书,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之紧张大家有目共睹,因此现在一些比较抢手的岗位出现了“二级甲等优先”的现象。而本校的毕业生在岗位竞争中也有因持有二级甲等证书击败持有二级乙等证书的名校毕业生的实例,所以普通话成绩好的这位同学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待遇,更宽阔的晋升途径,更美好的人生前景。教师将这些例子讲述给学生,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很多学生当场表示希望考取二级甲等甚至一级乙等证书,基础较好的同学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此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时候,教师再给他们具体讲解一下大纲上关于二级甲等和一级乙等水平的描述,学生们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步骤三:障碍分析——我要如何攻克测试的难关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成果为本”普通话教学最关键的一步即围绕成果目标设定计划,坚决执行。学习者们开始明白要冲击哪个等级,接下来,带他们总结前人经验,规划学习进程,破除一切障碍,最终拿下它。当学生有了具体目标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结合历届考生冲级失败的原因,给他们分析普通话测试中的题型,指出每一个题型所需要考查的能力,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弱点分析自己可能出现的失分点,这样在日后的自主练习中能够做到先后有序、重点突出。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分值为10分,共考查100个字,每个字0.1分。

这一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发音咬字能力,所列的字均为常用字,无生僻字。这一题想要拿到高分重点在于细心,首先不要粗心大意,张冠李戴,把这个字看错成那个字;其次是对自己发音中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避免大面积失分。例如笔者所教的学生大多数为广东本地人,此时笔者就会大概指出广东省三大方言区的考生容易犯的错误。像客家话区的舌面前音、撮口音;闽语区的平翘舌音、鼻韵母;白话区的舌尖音和轻声等等,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辅以实际的举例。这样学生就有了以后分类发音学习当中的侧重点,对他们规避第一题的扣分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题:读双音节词语,分值为20分,共考查50个词,攻击100个字,每个字0.2分,每个词0.4分。

这一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主要是增加了变调、轻声和儿化的考点,而这三个考点恰恰是南方同学的弱点。此时教师应给学生指出变调、轻声和儿化在历届考试中对南方同学造成的麻烦,最好是用模仿的方式举例说明。例如南方同学在北方的食堂或者饭馆中由于不会使用儿化音闹的笑话:“阿姨,给我来一份腊味饭,要大粪的!(大份儿的)”根据笔者的经验,举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哄堂大笑,让学生能够在笑声中记住这三个要点,引起他们在今后练习中的重视。

第三题,朗读400字短文一篇,分值为30分。

这一题的综合要求相对比较高,除了像前两题一样对发音咬字要求比较准确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里会出现一个让考生们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现在的普通话测试,我们面对的是电脑,到底要不要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去朗读?关于这个问题,笔者特意请教了参与研发普通话测试平台的杨工程师,根据杨工程师的描述和笔者的实践经验,这一题首先需要保证的是流畅度,非正常停顿是最容易被扣分的关键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对要朗读的文章非常熟练,因此,平时多对朗读短文的题库进行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保证流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度地把握感情色彩的运用,因为是电脑打分的缘故,因此极其强烈的朗读感情介入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会产生反效果,所以我们只需要简单的根据文字内容将感情色彩分为三个种类就可以了:1、正面感情色彩,包括喜悦、欢乐、轻松等等。2、负面感情色彩,包括悲伤、沉痛、缅怀等等。3、中性感情色彩:包括陈述、说明、列举等等。其中,正面的感情色彩采用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的朗读方式,负面的感情色彩则采用语速稍慢、语调稍低的朗读方式,中性的感情色彩则语速语调都较为平淡,这样的处理简单易操作,而且又足以在普通话测试的第三题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四题,命题说话,说满三分钟,分值为40分。

最后这一题是普通话测试中公认最难,分值最高,也是最容易拉开差距的一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题直接决定着考生最后能够获取的普通话等级。根据笔者经验,这一题考生主要会遇到的问题有说不够时间、词汇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等。很多考生对自己的说话语速并没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自己三分钟需要连续讲多少个字。根据我们在测试中的记录,南方考生一分钟大约能讲180-200个字,考试的时候因为紧张的缘故,这个数值会上升到200-220个字左右,也就是说,支撑3分钟的连续说话大约需要650-700字左右,根据每个人说话语速的习惯不同,这个数字会有一定的上下浮动,不过相去不远,了解了这一情况会对考生第四题的备战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还有些考生,本身口语表达能力偏弱,即使知道要讲多少字还是会在考试过程当中出现突然无话可说、语无伦次等现象,对于这类考生,笔者的建议是不管应对哪一个题目,都将表达内容往一个具体的事件上面去延伸,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于记叙文这一文体最为熟悉,口语表达也一样。在一个简短的扣题之后,就引入具体的事件,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来进行讲述,就可以有效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一个事件不够就讲两个,直到讲够三分种为止,事件可以是自己经历的,可以是听来的,也可以是电视上看来的等等,只要不跑题,都是没有问题的,凡是掌握了这个方法的考生都感觉第四题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在正式开始普通话教学之前,进行以上三个步骤的详细讲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普通话测试的感觉都从一个虚无缥缈、非常高大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身边实实在在的、很接地气的普通考试。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就可以很有目标、很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学习,达到学习效率最大化的目的,对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考取好的测试成绩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笔者在过去一年的普通话课堂教学中对目标班级认真贯彻了以上几个步骤,究竟效果如何,笔者这里记录了一组数据,我们来看看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成果为本理论引导下的目标班级与作为参照的普通班级对比的情况:

班级/专业 总人数 优秀90分以上 良好

80分以上 中等

70分以上 合格

60分以上 差评

60分以下 平均分 对比

中文1 54 12 40 2 0 0 87.2 占优

中文2 52 9 33 10 0 0 84.6

政法1 49 6 33 9 1 0 84.1 占优

政法2 49 6 29 10 4 0 83.0

物理1 42 2 21 14 5 0 81.2 占优

物理2 43 1 17 18 7 0 78.5

外语1 39 7 25 7 0 0 85.4 占优

外语2 41 6 26 9 0 0 84.9

体育1 35 1 12 13 9 0 76.7 占优

体育2 35 0 9 13 13 0 72.6

音乐1 30 2 17 10 1 0 81.7 占优

音乐2 29 2 15 6 6 0 80.3

数学1 48 0 30 15 3 0 82.2 占优

数学2 49 1 22 15 11 0 78.1

选修1 90 12 53 24 1 0 82.9 占优

选修2 90 7 49 32 2 0 81.2

以上样表为笔者所收集的对比数据,单位是学校的自然班,其中编号为1的班级是把上文中提到的明确目标环节加到了教学环节之前,而标号为2的班级是直接进入普通话传统教学环节,这里的样本包括了7个专业,有文科、理科,也有艺体类,其中的选修班指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网上选课班级,学生来自于全校18个专业的学生。本校为地方类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广东省三大方言区,也有少量来自广西、福建、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能比较客观的反映南方学区学生在本校普通话学习的情况。各地地方高校与嘉应学院的情况大同小异,都有大量来自当地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认知处于模糊阶段,与方言相比普通话水平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该方法对各地地方高校提高学生普通话学习效率和最终测试成绩同样有效。

从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编号1的班级在全班平均分这项数据对比中明显优于编号2的班级,而在优秀人数、良好人数两项数据上,总体来看也是标号为1的班级占优,所以说,虽然各个专业因为自己本身的基础不同、学习氛围的不同导致普通话成绩呈现出差距,但在专业内进行对比时,明确学习目标这个环节对各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学习都明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结:

窗体顶端

成果为本教育(OBE)的含义是在一个教育系统中,任何事情都应该围绕着使所有学生在整个学习体验结束时能够成功的完成一些必须完成的事情。这意味着教育开始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即为了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这些事情,需要确定什么才是重要的,然后据此组织课程、教学,并通过评估以确信产生这样的学习成果。这一理论在引入到普通话教学中,尤其是地方学区的普通话教学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让学生知道自己学这门课程究竟是要做什么,然后引导他们思考要面对什么样的测试,测试包括哪些环节和题型,在测试中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最后告诉他们这样的成绩又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实惠,而且能让学生对这一系列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再将知识点的讲解与测试环节相扣——哪一个知识点能够为测试的哪一个环节直接带来提升,要如何练习才能做到。这样的话,学习成果的认知将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始终能够将现在的学习和练习与今后获取的学习成果挂钩,从而在整个相对漫长教学过程中保持持续的动力和激情,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效率,提高普通话自学能力和普通话测试成绩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毛世桢.从PSC重新审视普通话[A].首届全国普通话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苏丹,方平,赵宏弢.自我效能感与普通话测试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2).

[4]杨荷泉,夏玉红.从师范院校普通话测试看地方高校普通话培训与推广——以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省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谭科宏 周高琴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 514015)

猜你喜欢

普通话成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工大成果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