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与研究
2016-05-14张玲侯炜征
张玲 侯炜征
摘 要:文化传承与弘扬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在淮安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了解了目前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有许多优秀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政策和制度分析,提出系统设计的对策与建议: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系统设计与研究
作者简介:张玲(1982-),女,山西太原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地域文化;侯炜征(198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以淮安市为例”(编号:2014SJB695),主持人:张玲;江苏省淮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淮安运河文化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编号:HAS2014020-4),主持人:赵仕奇、张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45-05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以本省生源为主,地缘关系亲近,地域文化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以地域文化为载体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喜爱程度。高职院校通过对地域文化开展研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地域文化遗址(遗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开展系统研究与设计。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文化始终被高等教育办学者所重视。在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熟。有研究者提出高等教育通过“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这“永远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本身也是高等教育的活力所在”。[1]到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承创新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依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大学被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文化传承创新。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功能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个性——技术性和职业性,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处理好高等性与技术性的关系。高等性表现在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成为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技术性表现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了解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这些都对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文化提出了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关系研究
文化传承与弘扬是“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教育具有“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功能。“自我保存”功能指教育的“封闭性”与“保守性”。同时,教育还能使自己再现,也能使自己更新与完善[2]。文化传承(自我保存)功能是文化弘扬(自我更新)的基础,后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前者的内涵。高职院校通过传承历史传统文化,实现了教育的“重复”,是学校的自我保存。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地域文化进行弘扬和创新,就是自我更新。
二、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教育意义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就地取材,挖掘优秀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肩负起对所在城市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神圣使命,对于解决高职院校自身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水平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早期规模扩张、中期内涵发展之后,都在强化特色发展,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依托地方特色构建的专业结构和校园文化才具有长期的生命力。“所以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区域内的应有位置和作用,牢牢把握地方性特点,在文化自觉中突出个性追求,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寻找定位,形成、坚持并完善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3]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同时必然形成特色发展之路。
(二)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地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一个分支文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在办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应注意就其广泛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为儿童设计的专门课程中就包括社会经济研究和乡土历史探讨等课程。这就说明一个人所处地区的文化应该并且必然会对这个人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这个资源基础和实践载体,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有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
(三)有助于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新路径、新方法。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3D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活态文化遗存、留住百姓城市记忆。因此,着眼于所在地域,从文化挖掘研究宣传入手,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保护地域文化遗址,也是高职院校承担地方社会建设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主要途径与不足
基于对在淮安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了解了目前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有许多优秀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主要举措
1.科学确定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主要分为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作品和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中必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元素,同时,也一定有一些封建、落后和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思想与习惯。因此,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之前,要善于找到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共同点,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选择核心内容,才能使之相互认同。
例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规划设计中以地方文化为题材,构建了“一线”、“三区”、“八景”的基本建设构架,设计出以“湖畔八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化长廊”。在楼宇道路命名时融入地域色彩,在校园内的亭台广场以及石像雕塑上,铭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淮安名人名言,修建“翔宇广场”等。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都是文化系统下的亚文化,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地域文化影响,找到相融、相近的方面并非难事。高职院校应认真慎重地挖掘、选择地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地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载体,使地域文化变成校园文化的“有机土壤”。同时不断从地域文化中吸取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与内涵,使文化建设焕发出青春的生命力,实现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
2.建立地域文化教学和研究基地。通过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地域文化教学[5],“大学的特殊功能就在于把研究和教育相结合。”[6]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两课”、专业课,鼓励教师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及评价机制。
例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成立淮安历史文化研究会,将地域文化引入第二课堂,邀请专家学者作周恩来事迹专题讲座等活动。该校从2012年起系统开展地域文化研究,2014年获批省社科联淮安地域文化调研点,目前已立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2项,到账经费50万元左右,成立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配备专门的办公地点和设备,承办2015年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年会,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又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周恩来文化研究所”、“淮安商业文化研究所”、“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等六大文化研究所开展相关研究。
在教学方面,以专业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专门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将地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既不增加学时、课程,也不加重教师、学生负担,重点是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意识要被教师所认同并执行,这样才能主动并有效地开展地域文化教学和研究。
同时,高职院校地域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出智库作用。组织研究团队下大气力对优秀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加大对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力度,推出一批对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7]。另外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培育一支具有较高素养、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
3.拓展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多种渠道。首先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地域文化大数据库建设。目前科技与文化正在进行着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不断涌现,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引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构建地域文化大数据库,是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新途径之一。这种大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有许多不同,它基于云计算背景,多学科、跨部门共建共享、海量数据、虚实结合、开放互动,能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克服“碎片化”研究,能够提供智能分析的交互式人机界面。目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建设“地域文化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出地域文化新的特质、特色和规律,较大程度上支撑和满足相关用户在科研、教学方面文献获取的需求。其次是加快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地域文化产业化。淮安拥有十分丰富多元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对这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大力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准确把握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从而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研发基于地域文化的虚拟现实产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活态文化遗存,留住百姓城市记忆。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并分析受众市场,开发群众感兴趣的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和农村文化产业,规划和设计旅游线路等。目前淮安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二)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不足
虽然淮安各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涉及面较窄、融入教学过程不足以及制度文化、队伍建设较弱等不足。
1.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涉及面较窄。淮安地域文化主要分为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作品和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但目前高职院校主要围绕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尤其是恩来精神进行传承和弘扬,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
2.地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度还不够深入。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地域文化相关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尤其是公共选修课为主,大多数还没有进入必修课的层面,并且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手段,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地域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较为单薄。制度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制定了计划、形成了制度,并将其贯彻下去,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做到了制度上的创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累的积分可以换算成学分。但其他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空间。只有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地域文化建设才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否则难以实现其长远目标。
4.地域文化研究队伍等配套建设没有完全运作起来。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都成立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各类研究所,但研究所的运行、管理和保障令人堪忧,许多研究所并没有真正发挥智库的作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有经费、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课题、有会议,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但还要进一步组建并培养更加优秀的研究队伍。
四、淮安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系统设计
“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它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应该是怎样的。以这种方式,文化能够确立超出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定性)”。[8]因此,需要思考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应然状态是怎样的?
结合政策和制度分析,提出系统设计的对策与建议: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
(一)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开启地域文化传承之路
高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建筑文化、设施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应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楼宇道路命名时融入地域色彩,修建名人铜像及体现地域特色的专门场馆,在亭台广场以及石像雕塑上铭刻名人名言,使师生时刻感受到被充满地域特色的校园建筑文化所围绕;在院系的实训基地、图书馆、食堂等学生活动的场所,张贴地域文化标语,打造地域特色的设施文化;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宣传地域文化,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环境氛围,将地域文化以物化形态得以在师生中传承下来。
(二)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实施地域文化弘扬之道
精神文化是指大学的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9],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10]。科学健康的精神文化与组织内成员是一种互生互动的关系,精神文化是由成员共同行为提炼总结而来,并被其接受和认可,同时精神文化又可以使成员间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因此,富含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能够扩大地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对于形成“文以育人、文以化人”的地域文化育人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以包含地域特色的校训、校歌等为统领融入师生的日常教学行为中。组织师生观看地方戏曲、参观名人展馆以及地方文化景观,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对组织内部成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三)以制度文化为抓手,筑牢地域文化保障之基
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否成为一种长期进行下去的事业,制度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社团活动方面出台了相关制度,通过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学生可以积累积分,积分和学分换算的比例是1:10,每学期和每学年各由校团委统一汇总一次,再报给院系进行核对,然后各院系根据积分情况进行学分转换,并报校教务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增强了学生参与地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系统思考与解决。例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平衡,活动系统性、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选修学分对学生约束性不强等。
建议进一步增加各种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必修的学分比例,从内外两方面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地域文化相关活动。
(四)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夯实地域文化建设之本
校园行为文化指广大师生在校园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对校园文明、文化以及学校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11],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等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它既是校园人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文化世界是一个以人为本体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意向性为动力和指向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活动为基本运动方式的世界”。[12]因此,行为文化是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精神面貌、办学理念、员工凝聚力等指标的元素。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最终还要通过行为文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地域文化对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具有天生的亲近感,用地域文化中精华、正能量的元素培育学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在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通过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涉及面较窄的问题,系统设计下的四维齐抓,牵动的必然是地域文化的多个方面。以制度文化为抓手,需要高职院校领导重视地域文化对校园文化、学生素质的长远影响,在制度上给予设计与实施。以行为文化为落脚点,高职院校就会结合教学与科研给予地域文化必要的关注,将地域文化引入教学、课堂以及课外活动等,同时激励教师开展研究,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并配套一定经费,建设和壮大地域文化研究队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淮安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淮安人民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治淮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格,治淮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学习。淮安有许多名人,如汉赋大家枚乘与枚皋父子、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医学家吴鞠通、民族英雄关天培、大军事家韩信、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与宋长荣,还有开国总理周恩来等。每个人都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流传下来的著作、精神都值得后人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淮安还有鲜明的红色文化,比如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这种革命牺牲精神对大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总之,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通过文化传承和弘扬实现育人的目的,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教育价值建设,培育出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既是中国新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造者,进入社会后能对文化建设有所担当,成为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因此,积极主动对高职学生开展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正当其时、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l995(l):2.
[2]陈桂生.“学校自我保存功能问题”的再认识[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10.
[3][5]李琳.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湘西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76.
[4][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4.
[6]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7]刘晓丽,孙爱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30.
[8]李伟胜.主动生成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5):46.
[9]薛永武.论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N].中国海洋大学校报,2012-05-10.
[10]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1-01-05.
[11]农克锋,郭薇薇.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2(11):111.
[12]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