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电影的文化自觉

2016-05-14庞艳芳张驰

新闻爱好者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电影互联网+

庞艳芳 张驰

【摘要】从数字技术到新媒体再到互联网,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为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电影”本身是一种商业模式,互联网与电影的结合大大激发了电影的商品属性,票房成为衡量当下电影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然而,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有着文化启迪的意义,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当电影市场被经济指标所指引,娱乐通俗电影占据了整个电影市场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长久发展,中国电影人应该自觉履行电影的文化传播职责。

【关键词】“互联网+”;电影;文化自觉;粉丝电影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指出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形态。[1]可以说,“+”代表了通过技术更广泛、更深刻地融入到每一个传统或新兴的行业之中,并不断对整个经济结构进行呈几何级数的渗透扩散,从而导致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大量快速出现,并进一步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商业活动产生彻底的变革。[2]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进一步肯定了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意义。互联网本来是作用于经济领域的一种产业形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电影的传播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2015年,三大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将触角伸进了电影这一文化产业领域,这一举措进一步引起了电影产业的变革。电影与技术的结合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电影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从数字技术到新媒体,其实已有端倪,数字化技术推动了诸多新媒体的产生,奠定了互联网传播,而数字技术、新媒体一旦上了互联网,进入“互联网+”时代,则反过来使影像的传播发生巨大的变化,使电影的影响力更为迅疾而深巨,并进一步影响到影片的生产。[3]

目前的确是中国电影从诞生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代,票房数字不断刷新,创作环境也更自由,但这种“好”似乎局限于票房数字,在影片的质量方面却再也难以找到像《黄土地》《红高粱》等第五代导演创作时的那种辉煌,当下电影整体陷入一种以娱乐为主,以票房为重的趋势,大量娱乐性强、充满视觉奇观的电影类型充斥着电影市场。电影制作人试图抓住一切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元素,以票房的成功与否来决定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思想性、精神引导力全都被置于一旁。

一、“互联网+电影”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电影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欣欣向荣,从新媒体的出现到广泛使用,对电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影制作也开始转向适应各种屏幕的播放,产生了微电影、手机电影等新形式。之后,互联网加入电影产业,这种“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对传统的电影发展模式展开了直面挑战,也为电影市场向纵深化、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4]

传统的电影前期拉投资会非常不容易,尤其是艺术电影,许多具有市场价值的电影才能受到投资人的青睐。阿里集团基于自己强大的用户平台,推出了“淘宝众筹”这一平台,并且打出“认真对待每一个梦想”这种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口号,将一种商业应用迅速变身为一个励志平台,百度也推出了“百发有戏”的众筹平台。这一方面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使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导演有了创作机会,另一方面,对于艺术电影来说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2014年10月,香港导演许鞍华导演的艺术电影《黄金时代》上映遭遇滑铁卢,电影拍摄前期利用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尽管遭遇票房的失败,但这对艺术电影的发展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艺术电影对于电影美学以及主题有着大胆的探索,但这种类型往往达不到很好的市场效果,因此前期拉投资非常困难,但是互联网资金平台使这部影片的拍摄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众筹用户数据分析,也能准确定位受众市场。

在电影的内容方面,电影早就看到了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力量,微电影这种新生的电影形式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有着广大的网络用户。而网络上各种新奇或优质的IP不断为电影创作带来灵感,或是直接被电影拿来使用。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优质IP所用于的粉丝群为电影的票房提供了保证,因此,互联网与电影的联合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电影的宣传和发行上,互联网与电影的联合改变了传统电影影院发行的单一模式,线上线下同时发行增加了用户的主动性,电影观看方式再也不仅限于电影院,而是可以利用多屏观看。爱奇艺联合导演王晶将会在未来推出六部针对网上发行的电影,也是互联网与电影联合的新尝试。另外,观众购票的方式也逐渐转到了网络购票,据统计,2015年通过网络售出的电影票占到80%。这一方面增加了购票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统计用户数据,对于受众市场有着精准的分析,保证了电影在票房盈利上的成功。

“互联网+电影”时代的确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促成了电影产业的创新。“互联网+电影”这个发展方向本身是好的,能够为电影带来更多便利,这种模式本身也没有对错,但是电影人在面对电影的商业风潮时,被洗脑的是如何用经济收益来定义电影,却忽略了提升电影美学以及文化的高度是电影人的天职。一大批粗制滥造的电影充斥着电影市场,拉低了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尽管提升了电影产业的经济发展,但在精神文化领域却显现出退后。

二、“互联网+电影”背景下电影的泛娱乐现象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决定并限制了人类进行联系与活动的规模和形式。媒体,它不仅仅是载体,也不仅仅是信息,而直接是文化形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媒介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感官方式。[5]因而,基于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电影制作的思维方式以及电影的表现形式。

(一)“拿来主义”盛行

互联网背景下,一大批IP直接被改编成电影,成为当下电影市场一个主要的趋势。IP电影,就是有知识产权的电影。[6]IP即知识产权(Intellectural Property)。从《小时代》《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畅销网络小说,到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再到网剧《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等,形色各异的网络IP直接“拿来”改编成电影,并且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除此之外,还有根据歌曲衍生的电影《栀子花开》,根据真人秀节目拍成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同名电影。电影人越来越乐于利用已存在的IP,为自己所用。而网络IP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平民性、多样性和娱乐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还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网络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好的坏的内容都可以在这片温土上滋生,因此,穿越题材、魔幻题材等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受众,相较于精英文化,网络文化更加平民化、娱乐化。近年来,随着多个网络IP改编电影成功的范例,电影制作公司都忙于收购优质网络IP,网络IP有着固定的受众群,并且在内容的处理上也不像传统文学作品那样深奥多义难处理,这就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现成的IP和固定的粉丝群,短时间内制作一部电影,而原创的电影从市场的角度发行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当下电影人更乐于将优质IP直接“拿来”使用。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影片质量的整体下滑,忽略了电影美学的创新性和探索性。网络IP的平民化固然吸引受众,但基于不同媒介平台的文化毕竟有着自身的属性,跨媒介的改编更是需要考虑改编存在的可能性,应认真思考从一个媒介产品改变为另一种之间的艺术规律,并且这种形式作为整体趋势的出现,不得不说是一种畸形的现象。

(二)叙事的碎片化和拼贴化

互联网与电影的联合不仅影响了电影制作到发行的整个过程,对于电影美学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网络叙事的去政治化、去中心化和片段化也体现在电影叙事中,当下电影整体上趋于“轻电影”模式,即是整体结构简单,思想层面浅,影像叙事很多呈现出碎片化、拼贴化的特点。这类电影视听语言活泼,镜头转换快,组合细碎,还常常进行游戏化叙事,在跨界媒介间建立联系,剪辑跳脱,让观众自行弥补叙事的跳跃。通过这种表现方式,削弱了电影的严肃性,便显出娱乐、游戏、戏谑的风格。

这种叙事风格的盛行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这种叙事形态娱乐性强,也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受众碎片化的时间状态和思维模式,但是这类电影在深度和广度上却无法与传统叙事电影相比。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制作起来容易,也能娱乐受众,因此一大批类似电影的出现,造成电影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最为风行的就是青春类电影,从《小时代》《致青春》的成功开始,这种小制作小清新电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随后一系列青春电影出现,叙事的拼贴化、娱乐化,主题价值上的非主流化成为这些电影的共性。但是当大量的同质化影片出现时,也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电影市场不应是以大量的通俗娱乐电影带动整个时代潮流。第五代导演那种流畅厚重的叙事表达反而不是主流了,非常有趣的一个例子是,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影片《道士下山》也跟随当下潮流,在叙事上采取了碎片化、游戏化的表达。

三、内容为王,提升电影的文化自觉

“互联网+电影”这一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其基本属性是以信息化为内核的新经济形态,[7]这种形态的最终落脚点一定是经济利益,体现在电影中,就是票房。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带有任何美学意义,但它却对电影的美学意义以及电影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的确,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和互联网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中国电影类型更加多样化,借助媒介之间的联系,也出现了更多丰富的电影形式。然而,这些新的电影形式却并未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搬上银幕,这样一来,似乎任何内容都能拍成“电影”,并且这种畸形的现象却已成为一种常态,一个主流趋势。如果不遵从电影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是把一种内容从一个屏幕搬到另一个屏幕,那电影与其他媒介的界限又在哪里呢?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便是娱乐真人秀节目频繁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从《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这些娱乐真人秀节目拍成电影后,完全忽视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依托着节目本身的好口碑和粉丝效应,保证了票房的收入。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多样化的元素和种类,也频繁被搬上了荧幕,网络IP的改编十分盛行,从网络文学到网络游戏,越来越多的元素被改编成电影,中国电影人将“拿来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电影艺术的原创性、创新性似乎只止步于抓住了哪些被改编的IP,或者哪些视觉奇观能吸引观众等层面,而对于电影语言和最重要的关于电影所包含的文化深度却无动于衷。

衡量市场的文化自律性有两个坐标:一个是可作量化的GDP产值,它所侧重的是电影产业所实现的经济指标,呈现的是产业发展与升级必不可少的、强大的经济基础与实力,但并不具有文化主导性的意义;另一个是不可做量化的文化软实力,即诉诸精神、道德、情操的文化启迪意义,它在精神的本源性上决定着市场发展的大方向及其终极价值。当下,互联网与电影的联合看中的是电影的商品化属性,并通过对电影方方面面的变革,将这种商品化属性发挥到极致。在娱乐电影、粉丝电影横行的时代,中国电影想要长远发展,并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电影人应带有更多的文化担当去制作一部电影,而不应只注重电影的商品属性。电影美学及其反映的文化主题的变革也是一个时代文化思潮变革的显现,然而纵观当下的电影市场,这些娱乐当先、票房为上的电影真的能反映和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潮流吗?这些所谓的粉丝电影只是通过它们本身显现的种种现象来反映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进程中历经的阶段,却无法代表和反映当下社会的人文景象和精神走向。

电影诞生之初,只是作为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吸引观众,通过猎奇实现它的商品属性。之后,经过电影人的不断努力,电影终于确定了自己的艺术属性,永载电影史的作品,是那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思潮的、有深刻思想性的电影作品。电影人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思考,通过这些电影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受电影所传达的人文气息。然而在当今时代,电影的商品属性逐渐趋于主位,“粉丝电影”盛行,并在互联网的加入后使这一现象达到了顶峰。娱乐性、戏耍、视觉奇观这些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电影本身的思想内涵。这样看来,在经过百年的努力后,电影在中国市场似乎又回归到了最初的戏耍玩意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退步。

事实上,互联网与电影的结合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尽管对电影产生着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最终决定电影表现形式的还是电影人。电影艺术是以人类的精神产品为其第一本体属性的,在这个领域里,尤需在美学的经典性和精神高度层面上注重主体创新能力的锤炼,这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显著不同。首先,电影人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利用这一平台,提升电影创作。正如上文所说,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于艺术电影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艺术电影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解决资金困难,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用户数据分析,更精准地提升艺术电影的受众市场。艺术电影的实验性创新及探索,常常会很快为商业电影所采用,继而带动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艺术电影不仅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崭新角度,也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健康的电影市场的发展并不应该是“粉丝电影”所主导,一定要有艺术电影的市场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电影业在文化品位上的提升。其次,电影人在发展IP电影的同时,应积极探索跨界媒介之间艺术创作的共通性,从一个媒介转换到另一个媒介应遵从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应一味照搬。2015年一批暑期档电影的成功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可喜的。《大圣归来》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搬上银幕,并且在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煎饼侠》虽然是基于网剧《屌丝男士》的成功,但在搬上电影银幕后,去掉了网络文化非主流的特性,赋予了草根完成梦想的超级英雄主题,这种文化主题已经是明显的主流化,这也是利用网络IP的一个成功案例。《捉妖记》表现的是中国古代神怪题材,结合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优质的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也从侧面说明了观众对于好电影的期待,并不是完全充斥着盲目的“粉丝”。

另外,传统的电影观看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基本是电影播出什么,观众就看什么。新媒体的出现使电影的播放形式从单一的大屏播放变为了多屏融合,而观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互动性一方面会使电影制作人对于观众喜好、受众定位有更精准的把握;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低质量电影的弊端。过去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是口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效果十分慢,而如今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微信、微博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朋友圈这个互相熟识的小群体发布的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相比较网上的评论更值得信赖,因此往往能看到的现象是,一个人在朋友圈推荐某部电影,能引起周围的朋友争相去电影院观看。而网上对于一部电影的评价也会即时被观众接受。因此,电影想要长远的发展必定是要依靠内容、依靠口碑来取胜的。

四、结语

任何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曲折,也会暴露不足与弊端,甚至会走向相反的方向。尽管当下电影在与新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面对新媒介的发展,中国电影应积极应对,应该给这些新的尝试更多的空间。然而,却也不能一味地包容,当下中国电影利用新媒介的趋势明显在走向一种异端。中国电影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如“粉丝电影”这种独特的电影形式也许只是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沃土。关于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讨论从未间断,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影产业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影在这样的趋势下逐渐消退了作用于精神领域的文化属性。文化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十分重要,试想中国的电影市场全部充斥着娱乐为主却全然不顾思想性的电影,又怎样提升大众的审美力和文化修养?中国电影又怎样能在国外市场寻求发展空间,实现对外输出、提升国家形象?

所以,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要想长远发展不应只着眼于国内短期的经济利益。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也依靠“粉丝”,但正是好莱坞电影本身的魅力才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粉丝,好莱坞电影在对外输出上占据了大量的份额,并以电影这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宣扬了美国的价值观念。而中国的“粉丝电影”一味迎合受众口味,以通俗娱乐为主,这种低质量的影片也只能着眼于吸收国内“粉丝经济”,对外输出不仅找不到市场,影片也不能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镜像代表国家形象。当娱乐通俗电影变为常态,高雅文化被隐没的时候,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脚的。当下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好的时代,电影在大众的休闲娱乐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影人应抓住这样的好时机,利用互联网大背景带来的便利,积极提升电影在美学和文化上的高度,提升电影的文化自觉,从长远利益发展中国电影,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真正的“最好的时代”,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本文为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重点项目“新媒体公共传播”专项课题《新媒体与文化传播》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MTGGCBYJS33)

参考文献:

[1]摘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

[2]唐玲玲,梁辰凌子,王冠.“互联网+”下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的新出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8).

[3]陈旭光.“受众为王”时代的电影新变观察[J].当代电影,2015(12).

[4]唐玲玲,梁辰凌子,王冠.“互联网 ”下我国艺术电影发展的新出路[J].北京电影院学报,2015(8).

[5]陈旭光.“受众为王”时代的电影新变观察[J].当代电影,2015(12).

[6]王臻真.IP电影热——中国大众消费时代进行时[J].当代电影,2015(9).

[7]黄式宪.互联网“新业态”下中国电影产业文化滑坡的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2015(11).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电影互联网+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