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物流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

2016-05-14曹晓婷

关键词:改革措施高职院校

曹晓婷

摘 要: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精品课程,《物流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完整,实践性也非常强,能否学好《物流基础》这门课,直接关系到学生更深层次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文主要从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建设现状以及课程改革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对未来《物流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适当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基础;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27-2

0 引言

《物流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对现代物流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同时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高职院校的性质来讲,毕业后“尽快上岗、尽早上手”应该是学校对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加之近年来物流行业对高素质的基层操作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如何培养出具备时代特色的、实践性强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努力的主要方向。作为高职院校,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用性方面的培养,才能吸引生源,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最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本文主要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悟,从课程建设背景、课程建设现状、课程改革目标及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1 《物流基础》课程建设背景

1.1 行业需求,物流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基层物流操作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教育部顺应时代要求,批准在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加大力度培养各层次的物流人才。与此同时,鉴于物流产业、供应链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会贯通,与物流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专业也将《物流基础》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也要做到对物流行业有初步的认知过程。

1.2 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主要有物流基础、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商务单证、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组成,而《物流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物流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物流七大基本功能相关知识,所以,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基础》课程既是打开物流这座知识大门的“钥匙”,又是专业体系建设的要求。

2 《物流基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差

《物流基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行业认知课程,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例如,在讲到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时,学生只是知道有条形码技术、RFID技术、ERP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具体的这些技术在物流行业是如何应用的,学生无法形成比较系统直观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相对下降。

2.2 教学内容相对单调

目前,《物流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包装、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等基本功能进行介绍,并通过板书、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在课堂上,从物流供应链系统角度进行讲解的知识很少。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虽然可以对各项功能都有一定了解,但无法理解物流各项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思考物流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少,课堂气氛往往不够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物流基础》章节间的相对独立性也加剧了教学内容的单调性。比如,在讲授“货物运输”这一章节时,只是单纯的对5种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适用条件进行简单介绍,而在运输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装卸搬运、包装等内容并没有融合呈现在教材中。这种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可能对年轻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由于经验不足,年轻教师可能只是单纯的讲解运输方式相关内容,而不会过多的讲解运输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程度较差,课堂积极性不高。

2.3 行业认知性较差

《物流基础》主要针对的是大一新生,他们往往对自身以后的发展没有确定的方向,对行业的认知性较差。在谈到未来就业时,学生可能仅仅知道以后从事的是物流相关的工作,进物流公司、仓储企业等,但具体物流岗位需要的技能以及物流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或多或少还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3 《物流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高职学校教师在讲授《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创造实训环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为学生创造深入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涉及到装卸搬运、货物运输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视频、动画资料为学生展示装卸搬运机械的操作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货物的装卸、运输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相对直观的了解,避免纸上谈兵。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可以真正的应用于工作中。

另外,如果高职院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尝试建立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通常只是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告诉学生仓库是什么样的、各种机械设备的用途等等。但是,在实训基地,学生会实地感受到仓库的规划布局形式,认识库房货架的种类、货位编码方式,学习叉车操作使用方法、打包机操作指南,还能对各种物流操作流程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实训基地,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做到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知识的兴趣,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2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状态,灵活选用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通过与时俱进的案例进行知识延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观点,多鼓励,少批评,提升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下面主要通过两种教学方法的简单介绍来说明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

①角色扮演法。在讲授“物流配送”这一章时,由于理论性较强,相关的视频资料也较少,学生听课的效果可能也不是很好。针对这一章,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虽然学生对配送中心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对网购对快递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送货人和收货人,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配送货物的方式和注意事项,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并指出学生在角色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相信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对配送相关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②游戏教学法。相信大家都见过形形色色的产品包装,但是物流包装主要指的是运输包装,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产品,而销售包装主要是促进销售,因此,在讲解“物流包装”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出一个关键词,比如“罐式包装”,然后通过类似于“成语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自己了解的罐式产品包装,并指出此种包装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性。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还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

3.3 设计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学习情境

在未来教学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调度岗位、货物配送岗位、拼箱包装岗位、现场操作员等精心设计相应的情景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随时关注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物流企业动态信息,了解当前物流企业迫切需要的物流人才类型,以及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要求,将这些行业信息融合到课程当中,尽早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体系。

4 结论

总之,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对物流知识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让学生感受到《物流基础》作为物流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物流基本功能,而且可以掌握简单的物流相关岗位技能,并对物流相关产业链有所认知。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变换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 考 文 献

[1] 朱文娟.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14.

[2] 邹小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经贸,2014.

[3] 梁镇杰.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索[J].专业建设,2014.

猜你喜欢

改革措施高职院校
刍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刍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浅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