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

2016-05-14黄晓雪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黄晓雪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施展动态生成的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本文从把握目标、弹性预设、定位“最近生成区”、巧妙提问、处理偶发事件五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并结合动态生成性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做出了具体的解释:“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是一个考验老师动态生成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那么,怎样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焕发动态生成的活力呢?下面,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并结合动态生成性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根据文本特点与学情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目标是动态生成的方向标,只有把握准教学目标,才能走向有效生成的目的地,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根据文本特点与学情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要综合考虑文本特点与学生的情况。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时,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是教学重点之一。笔者原本设定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爱国情感,再让学生讲讲你知道的爱国故事,结果脱离了文本阅读,试教时课堂气氛较为冷淡。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爱国”作为情感目标“大而不当”。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爱国”的目标制定是脱离了文本阅读的“工具性”去大谈“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于是,笔者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学习“知错能改”的做人道理,并设计让学生在学完“负荆请罪”后写一写对廉颇的评价或故事给你的启发,从文本出发,又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贴近生活,也更贴近文本。

二、备课时要弹性预设,为课堂的生成留出余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性课堂并不是排斥预设,恰恰相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课前的弹性预设。一般意义上的预设围绕“教师该怎么教”进行思考,容易导致教学过程详尽,往往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思考。相比之下,弹性预设更关注“学生该怎么学”,揣摩的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生可能会怎么思考、怎么回答?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要怎么引导?如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诸如此类的预设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合作探究。那么,当课堂上学生“杀出个程咬金”的时候,老师及时引导思考,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说,生成性课堂是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只有做到弹性预设,才不会被满满当当的教学设计绑住教师的手脚,导致教学与精彩生成失之千里,走入传统教学满堂灌、毫无生气的深渊。

三、重视预习考察,以学定教,定位“最近生成区”

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阅读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的阅读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阅读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在预习的基础上,考察学生的自学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发挥其阅读潜能。

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预习是否有效,与考查息息相关。老师可以用小组检查、指名检查等方式考查落实情况,并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考查预习之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上课。以至于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正想举手发言了,教师依旧“浓墨重彩”地教;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期待老师点拨时,教师却“蜻蜓点水”而过。这样的课堂偏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伤害了表现力,抑制了求知欲。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单有预习考查是不够的,更紧要的是根据考查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以学定教”。新课教学时,教师要通过预习考查来“诊断”阅读情况,结合预设的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假如学生在预习中自学自会、自主解疑,教师要给予表扬,并且让出课堂时间给孩子展示与分享,这是对孩子个性化预习成果的尊重。如果得知学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引导。

四、注重提问策略的运用,用巧妙的提问促进生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总想做到面面俱到,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将课堂陷入单一的问答模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难有精彩的生成。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好的提问应该是能切中教学重难点,贯穿课堂的始末,帮助老师建立起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启发学生思维。

举一个利用巧妙的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案例。老师在讲柳宗元《江雪》这一首诗的时候,抓住“独钓寒江雪”设计了一个问题:他真的在钓鱼吗?围绕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开始发散思维,有的说他钓的是寒冷,是孤独,还有的说他钓的是清高,更有学生说他钓的是下一个春天。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中。

五、抓住学生的“错误”或“肤浅”,构成生成性课堂“闪光点”

“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回答错误,或者回答得肤浅,我们不能马上奉送“标准答案”,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以捣乱课堂的罪名进行严厉批评,我们坚信“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往往课堂的各种“偶发因素”就是精彩生成的最佳时机。

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利用学生的错误,或者追问,或者暗示,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也更为显著。例如,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一个译音词“阿妈妮”引起学生很大兴趣,总是在课堂上重复地读,虽然老师觉得学生有捣乱的嫌疑,但是老师还是借此机会讲了这个称谓使用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厚情谊。再比如,《少年闰土》是小说,其中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是学习重点。课堂上,学生嘲笑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圆脸”是“中毒”,与其恼羞成怒批评学生,不如借此“兴奋点”引导结合上下文分析“紫色圆脸”的合理性,从而让健康活泼、自由自在的闰土形象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点拨,而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成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把握目标、问题预设、巧妙提问、处理偶发事件等方面思考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和谐又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3]鲍宗武.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9).

[4]董珺芬.精心预设 机智应对——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8).

[5]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课题批准号2014YQJK032)成果]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