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还在频频加杠杆?
2016-05-14子非
为什么在经济最困难的又一年,以及中央已经确定了要去杠杆去产能的时候,实际情况却屡屡不如人意,反而在频频地加杠杆呢?也难怪向先生讲,涨价去库存是中国经济学的一大发明,可以颁发诺贝尔奖
根据中国央行2016年4月20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季度,我国个人购房贷款增加了1万亿元,同比多增4309亿,创下了自2010年央行公布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以来的最高记录。以1季度全部新增贷款4.61亿元计算,房贷比例超过了20%。简言之,老百姓加杠杆的热情很高啊。
这种逆生长,似乎与当下经济周期并不如何匹配。
然而数据并不止于此。根据瑞银日前发表的报告,目前95%的融资属于国内融资,新增外债很少。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将超过300%。海通证券亦发观点称,1季度新增社会融资6.5万亿,同比多增了1.9万亿,远超2009年1季度的4.7万亿。数据反映地产和基建是新增融资和货币超增的主要原因。与2009年相比,当前货币刺激效果的持续性更差,因而下半年仍需防范经济再次下行的风险。
从近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银行理财业务来看,至2015年末,理财资金已高达22万亿元。其中,包含大量由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委托给外部机构进行实际管理的资金。为安全起见,此类资金的投向主要是债券市场,据估算,目前债市的场内场外杠杆资金总量已达5.4万亿元左右。这不仅促成了境内债券市场的大牛市,亦代表着数倍杠杆资金正在债券市场中激荡不休。换句话讲,金融机构对于加杠杆也乐此不疲。
以我所了解到的海外金融机构来看,不少银行都大幅增加了债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原因之一是为了对抗传统的贸易融资类业务的削减,保持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因而选择了投资债券与期限更为久远的银团及俱乐部贷款。而这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金错配,或者,叫做流动性风险。
尽管有分析讲这是去产能的速度超过了需求端的萎缩,因而引发了资产价格的暴涨。可是您真的看不到人为的因素在其中起了多少作用么?即便从资金流的角度看,我也愿意把它理解为金融资产如迷宫中的公牛四处冲撞,每奔行到一处,便引得那里牛气阵阵,待撞得头痛,转身离去之时,便会留下一地瓦砾,以及累累伤痕。
我很想请教一下,为什么在经济最困难的又一年,以及中央已经确定了要去杠杆去产能的时候,实际情况却屡屡不如人意,反而在频频地加杠杆呢?也难怪向先生讲,涨价去库存是中国经济学的一大发明,可以颁发诺贝尔奖。
自然,海量的资金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原因。2008年以来全球正式进入放水模式,一开始还有些国家的央行比较矜持,但很快就领悟到全世界的池子也就这么大,谁先放得欢实谁就受益的这一朴素真理,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直放到利率为负,动摇了银行存在的基础,日本央行仍然表示还有余地。大家拿了这么多钱要做什么?如果经济还看不出明显好转,那只好想尽办法去做钱生钱的生意。
其次,尽管这些年来无数人对房地产口诛笔伐,称高房价毁灭了人的梦想与创业精神,抬高了生活成本也降低了生活质量,阻碍了经济活力。然而高昂的房价一方面确实拉动了数十个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吸收消纳了大量的存量资金。若没有房地产把资金大把地固化在上边,飞上天的,就远不是猪肉了。
其三,通胀终是挥不去的阴影。尽管这几年来通胀率都很低。但这一方面与指标调整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经济不景气所致。一孔之见,与君商之。(感谢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供稿,作者子非,70后,非著名大学毕业,打混金融圈十余年,两年前扎进中东搞起资金交易。觉得经济学的道理应该可以写成容易看懂的好玩点儿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