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认同培育研究
2016-05-14崔海英张朋刚
崔海英 张朋刚
摘要: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于大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认同,研究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调查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现状、分析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认同度不够高的原因,从政治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及组织认同四个层面提出了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认同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组织;认同
一般认为,组织认同是个体把自己和组织视为一体的自我认定,它是个体认知并内化组织价值观的结果,表现为个体对于组织在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度等方面流露出的情感归依。这种情感归依不仅能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还能提升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不仅是党员的情感需要,更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内在要求,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研究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度与党员日常行为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本课题组在湖北十堰高校范围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党员个体及基层党组织两个层面,一方面调查了解大学生在入党前后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作风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党员对高校党支部教育和工作现状的评价,多方位了解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情况。以下是这次调查的结果分析。
1. 组织认知度不高
在被调查的310名大学生党员中,有187名认为高校党组织是优秀的组织,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62名认为高校党组织政治色彩浓厚,所开展的党性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过于形式化;61名认为高校党组织与其他团学组织没有什么先进之处。另外,212名大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和“党员发展”是各学生党支部的主要活动,党员活动面太窄,形式单一,吸引力低。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党组织主体活动的形式、内容吸引力不够,组织和个人先进性不突出,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美誉度不高,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组织的评价,大学生对党组织认同度不够高。
2. 情感归属感不强
当被问及是否主动、积极参加支部活动时,仅有74.5%的学生党员表示能自愿参加,有25.5%的表示党支部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拒绝参加。除了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大等原因,学生党员个人党性修养不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党员对基层党组织情感归属感不强的重要原因。
3. 价值评价不高
在被调查的310名大学生党员中,认为党支部活动丰富多彩,受益颇大的仅31.3%;在调查了解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成长收获时,仅有70.6%的学生党员认为在党支部里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不高。
4. 自主行为不积极
关于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表现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入党后,仍能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仅79%,仍能坚持在学生干部岗位上为师生服务的仅60.3%,仍能在方方面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仅52.9%。多项数据表明,学生党员对于能否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否持续保有担当意识、服务意识等问题,只有约六成的大学生党员给予肯定的回答,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不积极的行为。
通过对310名大学生党员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党员的总体情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少数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存在“组织认知度不高、情感归属感不强、价值评价不高、自主行为不积极”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度。
二、当代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认同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度,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更需要高校党组织的文化、组织环境。当前,不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环节,都存在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 价值多元的世界,环境复杂的社会,使得大学生党员政治立场不坚定。
当代大学生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度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愈演愈烈的“和平演变”:如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部分同学选择进入外资企业工作,亦或是选择去国外工作,或者是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为了尽量减少出国留学以及申请护照的手续等不必要的负担,他们毅然决然放弃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是“90后”,他们穿的是“名牌”,吃的是“肯德基”,看的是“美国大片”;他们被赋予“娇生惯养”、“自私叛逆”、“垮掉的一代”的标签;他们价值取舍的出发点多是功利的比较,对政党、政治的考量也是“有什么用?”、“谁对我更有利?”;这些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级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受到巨大冲击,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越发不坚定。
2. 党史知识匮乏,人文精神贫瘠,使得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认同度低。
共产党员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他更是一种政治身份,一面旗帜。这种对共产党员更深层次的认同,必须建立在对党史党情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之上,达到文化理论和价值观的认同。然而,据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浅尝辄止,对平时的政治学习不够重视,更不用说对党史党情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党史知识匮乏,马列主义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是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认同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党史知识匮乏之外,影响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认同度低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人文精神的贫瘠。用最小的代价或不付出代价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正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准则,这样的价值准则误导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不能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来理解政治,践履党员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不能将对党的理论认同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不能在主题党日活动等实践中增强认同感。
3. 党员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创新,吸引力低。
多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仍习惯于学习文件精神、听报告、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形式,对党员的教育仅停留在理论阐述上,很少与社会现实、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也很少与大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党员活动内容单一,导致党员互动性、参与性不高。大学生党员活动未能根据大学生人群特点进行创新,吸引力低,使得参与者积极性不高,一直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被动参与的状态,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和思考。
4、严重的党内腐败问题,缺失的党员先进性,弱化了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
近年来,较严重的尚不能完全遏制的贪污腐败问题,屡见不鲜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其负面性必然影响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尊重和认同。另一方面,缺失的党员先进性、党组织优越性,使得广大党员学生认为在党支部里面综合素质和能力未能得到较大的锻炼和提高,大大弱化了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
三、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认同的对策
对党组织的高度评价是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认同的充分条件,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认同的必要条件。
1. 从学党史出发,让理论教育丰富、生动、常态化,加强政治理论认同。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学党史出发,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以学习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方针、政策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用丰富的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此外,还应紧扣时代脉搏,发动大学生党员对时事政策的学习和讨论,引导他们坚信党经过自己的努力能永葆先进,从而激发其对党的政治荣誉感,进而坚定政治方向。
随着时代和社会变迁,大学生党员作为年青一代认识和接受事务的方式方法也在改变。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创新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理论教育更具吸引力。如利用微信、微博、多媒体等新媒体,播放图片、视频等资料,既使理论教育直观化、生动化,又能拉近与大学生党员的距离,实现理论教育常态化。
2. 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平台和载体,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提升价值认同。
要增强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高校党组织除了要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学生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外,还必须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平台,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如,通过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大学生党员实践服务团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基本理论水平,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奉献中体现党员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将大学生党员的照片、先进事迹和基本信息以展板的形式悬挂在宿舍区、教学区的醒目位置,将每一位大学生党员打造成一面旗帜!
探索并制定“大学生党员成长培养计划”,为大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制定学年个人成长目标和支部发展目标,通过中期考查,帮助党员总结成绩、查找不足,有效引导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优越感,进而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价值认同。
3. 以人为本,确定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强党性修养,增进情感认同。
确保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求高校党组织在各个层面建立健全保障体制,如大学生党员权利和义务保障机制、党员主体地位激励机制等,帮助广大学生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是要积极搭建参与党内事务的范围和平台,探索维护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载体,如通过建立专业年级小组、党员服务中心、党员监督考察岗等,扩宽大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和平台,拓宽大学生党员参与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等党内事务的范围,使大学生党员的参与权、选举权、表决权、监督权等得到应有的发挥。再者,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大学生党员都要切实提高对“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以人为本,培养和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引导广大党员自觉认同、积极参与党的活动,增进情感认同。
4. 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学生党员成长服务机制,促进学生党员全面发展,强化组织认同。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这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激发党员对党组织认同感的重要举措。
首先,建立高素质、忠诚于党的大学生党员关怀队伍,开展常态化的关怀工作至关重要;要完善关怀工作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提升关怀服务质量。其次,要拓宽大学生党员关怀内容,全方位地开展帮扶,包括思想帮扶、政治帮扶、精神帮扶等,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认同感。
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党组织应着眼于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切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党员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并能在学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让学生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党员的优越感,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龚少倩,周一平.社会转型时期政党的组织认同——基于党员主体地位的考察[J].党政干部论坛,2011(10).
[2]陈晋旭.当代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教育体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3]杜恒波.组织认同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06).
[4]陈炜,陈虹.当代大学生党员身份认知度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研究[J].现代物业,2011(01).
[5]张晓昀.试论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的层次划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组织认同理论的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研究”(13y055)。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