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塞尔扩张报告如何生产超级艺博会

2016-05-14王玠文

财富堂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博会巴塞尔迈阿密

王玠文

3月,即使香港仍然阴雨绵绵,也浇不熄各地艺术爱好者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如果你刚好是中国的艺术从业者,随手刷一刷朋友圈,大概可以发现,平时散布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不同城市的同行都汇集于此。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大概是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一年一度的大拜拜,不管作品有没有参展,所有艺术从业者都要赶来这个城市。不管是看作品、看人,还是被看,如果没有在朋友圈登上两张照片好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混艺术圈的。巴塞尔艺术展或许就像小时候考试拜文昌帝君那样——拜了不一定考一百分,但不拜都不安心。

香港的巴塞尔展刚刚落幕,大家又开始引颈期盼6月瑞士巴塞尔的到来,很快经过中间几个艺术展的过场,年底又可以飞去迈阿密享受阳光、沙滩、比基尼、派对……喔对,当然还有艺术。这样,一年又画下个美好的句点。

巴塞尔艺博会:艺术界的硬指标

Art Basel应该可算是艺术品界中最强劲的金字招牌,即使香港巴塞尔是巴塞尔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仍然在前些日子刚结束的艺术展中创下7万多人访问的数字。1970年三位画廊业主:Trudl Bruckner、Balz Hilt与Ernst Beyeler在瑞士巴塞尔种下了博览会的火苗,他们应该没想到这团理想与抱负的星星之火燃烧了艺术圈46年之久。

近几年来,各种主题的新型艺博会不断开展,各个欧洲老牌艺博会也不断扩张,如今世界上大约有270个大大小小的艺博会,另外以城市为主题的艺博会也不胜枚举,但是不论艺术圈如何变化,Art Basel永远是个硬指标,在三个城市开办的艺博会每年吸引各地的画廊、艺术家、藏家慕名而至,就连艺术圈外的游客都难逃其魅力。

根据观察,各地参展画廊每年选择再次参展的指数:香港大约是95%、巴塞尔大约是99%、迈阿密是98%,也就是说虽然巴塞尔每年的展会没有保障名额,但是每年多数展商都会如期递交申请函,然后急切地等待通知。

这在当今艺博会兴盛甚至可说繁杂的状态中,是非常难得的。再厉害的画廊在全球两百多个艺博会中也分身乏术,在画廊作品、经费、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难免要有所取舍。但由Art Basel品牌所举办的艺术展,却是无论如何也要参与的,因为其招牌已是藏家们辨别艺术家们潜力的标准之一,很少画廊敢冒着流失藏家的风险选择缺席,再加上缺席来年又加入的话,展位也会差一些,这也是所有画廊们年复一年地挤破头也要来到巴塞尔的原因。

细究Art Basel诞生的背景,或许就不会对其威力感到惊讶。曾有藏家开玩笑说过:“艺术大概是吸引人们去巴塞尔这地方的唯一原因。”

这个不论在人口或是面积都迷你的城市,每年汇集了全球最顶级的艺术作品于此,吸引各地约6万名艺术圈的金字塔顶端人士于此。巴塞尔地处瑞士与德法两国的交界,面积仅有22.75平方公里,人口约16万人上下。

不过小归小,这座历史古城可是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瑞士的第一所大学——巴塞尔大学就于15世纪时创建于此,大学城带动了当地出版印刷业的发达,也奠定了当地对于文化的素养。

17世纪时,巴塞尔大学与市政府合资购入当地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并成立全欧洲首座对公众开放的巴塞尔美术馆,美术馆以拥有15至17世纪瑞士及德国等地的古典大师作品和20世纪现代艺术藏品闻名。

除了得益于早几年的收藏,私人基金会与当地居民也都相当支持,1967年时市民投票支持市政府以当时600万瑞士法郎与另外募款所得的240万法郎买下毕加索的两幅作品:《两兄弟》与《坐着的小丑》。毕加索当年深受感动,又另外捐赠了四件作品给该美术馆。与此同时,巴塞尔当地的望族也以金钱、作品捐赠或是长期借展的方式支持美术馆,而一些资深的藏家也依靠自己的藏品开设了私人美术馆。

另外,政治中立的因素下,吸引许多国际资金来此投资,瑞士政府也一直对艺术品有优惠的关税政策,发达的金融体系与低廉的交易成本,再加上深厚的人文底蕴,艺术品借贷等金融行为已发展成熟,这些因素都使瑞士当地的艺术市场极为活跃。

此外,瑞士也堪称是自由港密度最高的地区,除了早在19世纪就开始营运的日内瓦自由港,在巴塞尔、苏黎世及基亚索等地也有此设施,由于艺术品进储在自由港内可暂免进口相关税捐,与自由港提供的高科技储藏设施,这些艺术品交易、储藏和投资的重要建设都已发展完善,使瑞士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贸易之都。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巴塞尔当地的居民与政府对于艺术文化一直是抱持着深耕与支持的态度,也因此当我们看到BaselStadt郡政府持有Art Basel背后母公司MCH Swiss Exhibition (Basel) Ltd.(以下简称MCH) 33%的股份、Basel –Landschaft郡政府、苏黎世郡政府与苏黎世市政府等政府单位都持有MCH小额股份时也不用太惊讶。

扩张计划:超级博览会的长征路

1970年创立的Art Basel只用了六年就有300家国际画廊参展,其背后的策展公司MCH也功不可没。其实Art Basel并不是第一个艺博会品牌,世界上第一个艺博会是1967年科隆当地画廊业者史敦克 (Hein Stünke) 与兹威尔纳 (Rudolph Zwirner) 组织的”科隆艺术市场(K?lner Kunstmarkt)”。不过随着东西德统一,德国首都迁至柏林,科隆以往的地位不再,艺博会的也面临着危机。

这时由专业策展公司MCH所带领的Art Basel便趁势崛起。MCH每年举办20多场商业展览,也是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博览会(BASELWORLD) 的主办方。每年春天,有逾1400家钟表珠宝商参展,吸引高达14万的参观者,是业界公认不容错过的顶尖盛会。

MCH以这种贩卖高端与质感的商业模式去操控Art Basel很快就得到成功。该公司屡屡创新艺博会的操作方式,例如建立全球VIP网络、开启商业合作赞助以及建构集团化的营运模式等,吸引后进者争相仿效。2002年,该公司创办Art Basel Miami,成功插旗美国市场,并借由迈阿密的地利之便迎接中南美洲艺术浪潮。第一届就有来自 23个国家160家艺廊参与,吸引超过3万人士进场。

2011年则购入Asian Art Fairs Ltd. 60%的股权,将香港艺博会(Art HK)纳入巴塞尔艺博会阵营,自2013年起正式以香港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 Hong Kong)之名开启亚洲艺术市场的大门,并在2014年收购剩余的40%股权,正式完成横跨三大洲的艺博会版图。

Art Basel不只为艺术家与画廊带来财富,它也带动了艺术城市周边产业链的发展。因为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这座小城市每到展期便会有6万人上下的旅游人次,其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可观的。

迈阿密巴塞尔则在展会期间创造了超过5亿美元的收益,有7.5万来自各国的游客涌入这个以海浪沙滩闻名的度假城市,而迈阿密的画廊据称也从6家成长到130家。更别提这些拥入迈阿密的大亨们在展会期间爱上了这座派对城市,顺带在此投资房地产所创造的收益了。

而对于香港这座曾经被嘲笑为文化沙漠的金融之都来说,除了产业链外,Art Basel也让许多西方大画廊更愿意驻扎此地,让本地艺术与世界艺术体系有更多对话的空间。

话说回来,这也是Art Basel最可贵的效益之一,毕竟在MCH的VIP制度之下,被邀请来参加展览的,都是金字塔顶层的藏家,在其有许多藏家是完全有能力建立一座展示藏品的公共空间的。透过这些人,当地的艺术作品极有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展示,让当地的艺术市场被其他国家看见。本着这个初衷,Art Basel也在今年宣布了他们的扩张计划,在更多城市举办艺术活动,带动全球文化潮流。其实Art Basel这条路也铺垫了一段时间了,早在2014年,他们就在全球众筹平台Kickstarter开始筹募项目,旨在征集全球优秀的非营利性视觉艺术,并将这些作品推向给全球藏家,并为这些非营利组织带来收益。即使今年MCH的收益不如以往,他们仍然会继续扩张计划。

不过有赞成就有反对。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Art Basel反而剥夺了他们被看到的机会。比如有迈阿密的艺术家就认为,迈阿密巴塞尔剥夺了他们的机会。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缴交如此高的展位费并不容易,更别提还要先通过评审们那关。Art Basel是城市艺博会的中心,有些藏家可能平时还会去旅游,看看作品之类,但展览开始举办后变得一年就只去一次该城市,而且只看Art Basel。周边的小画廊与艺术家反而没有办法被看见,对他们来说,本来赖以生存的艺术市场反而被剥夺了。

巴塞尔评委制度:谁来决定人们看到哪些艺术?

所以究竟是谁决定我们要看哪些作品,哪些作品是“好”的,哪些作品是“坏”的呢?巴塞尔最为人称道也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它严格的评审标准。业界中最精英的审查制度是它可以获得藏家们信赖之处,也是为什么每年总有大把大把的画廊捧着白花花的银子,眼巴巴地希望获得评委青睐的原因之一。

在Art Basel规划的八个展览专区中,除了艺术出版(Magazines)外,无限意象(Unlimited)、艺术跑酷(Parcours)以及艺术电影(Films)三个专区委由独立的策展人挑选作品,其余以画廊为参展单位的展区——画廊荟萃(Galleries),专题策展(Features),艺创宣言(Statements)以及限量作品(Editions)——则由画廊代表组成的审查委员会进行筛选。

目前Art Basel的审查委员共有六人,没有固定的任期,通常为五到十年,新的委员由艺博会总监选任。以三个展览中级别中最高的巴塞尔展来说,由于成员均是参加展览多年的顶尖画廊代表,故在国籍分布上仍以欧洲为多,评审的组成也理所当然地反映在参展画廊和作品的取向。

申请画廊需详细说明其展览计划,而参展作品是否曾在美术馆、双年展、私人收藏展或其他画廊展出,亦是筛选重点之一。此外,申请画廊以往参加巴塞尔展的现场照片和影片,画廊的出版品以及举办过的展览、其所代理或经纪的艺术家,以及该画廊在其他艺博会的展位设计和整体呈现等,都是评审委员的审查项目。

获选参加展览就像获得神秘兄弟会的资格,全球900个画廊竞争大约300个展位。画廊们可以将作品推销给最高级别的收藏家,并与世界上最顶尖的交易商共处一室,建立业内关系提升自身口碑。所以即使参展费要5万至6万美元,即使要等个六七年,那只录取通知对许多画廊来说都是值得的。

900取300的几率看似不小,但其实就近年来的巴塞尔来说,新来者越来越少,占据藏家目光的,往往都是那些超级画廊。从商业角度来说,支持那些有权有势的画廊,当然会让整个艺术展更有实力:首先它们的艺术家往往比较出色(至少出名),其次它们手中也握有一定的藏家资源。而那些资深画廊当然也不敢怠慢巴塞尔,它们往往将最好的作品留到这个展会。

最反骨的要数德国画廊Eigen+Art的总监Gerd Harry Lybke,他在2011年曾经拒绝过参展,虽然翌年仍持续参展,但放弃这么诱人的社交、销售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他退出的原因是认为由画廊组织的评审制度有问题,因为画廊彼此充满竞争关系,很难做到公正。虽然巴塞尔已经竭力做到公正了:对于需要继续展览的画廊,六名评委中要得到五位评委的赞同;对于新的画廊则要得到四名评委的认同才可以成为候选者,让评委进行讨论。单一人是没有办法破坏他人机会的。

不过,随这艺术市场越来越疯狂,想要进入展览的画廊也越来越多,评委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即使当评委也不容易,除了展览前一连串冗长的会议,在展览中他们还要在早上努力清醒,视察会场。最糟糕的是,结果往往无法令所有人满意。每年一到申请时间,全球多家画廊便竭尽心力到丧心病狂的准备被审资料,希望获得评审垂青。

赢者通吃:艺博会之初心不再

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

46年前,巴塞尔艺术展在这座以一本正经著称的小镇上开幕。一开始只是一个画廊的集会,让画廊们能把手头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出售给主要来自欧洲的藏家们。本来是艺术展邀请画廊,但到了1974年,评审制加进了参展程序,而筛选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这当然是一种维持品牌质量并吸引客户的手段,瑞士优越的环境也有利于巴塞尔培养更高端的客户,演变至如今,贵宾收藏家们在展览中一掷千金,享受香槟、派对、演讲、旅行,与提早参展抢下最好藏品的殊荣。而展览期间往来的游客则希望借此机会可以一睹那些富豪收藏家与疯狂艺术交易的真实面貌。

最近的艺术新闻中,又看到好莱坞知名经纪公司大量购入弗利兹艺博会股权的消息,该艺博会是否会逐步企业化也有待观察,而巴塞尔也丝毫不掩饰其野心,持续宣布其扩张计划。

在艺博会一个个资本化、跨国的超级画廊一家家诞生的情况下,有谁还会记得最初的艺博会,其实只是几个真心热爱艺术的画廊从业者聚在一起捣鼓出来的活动啊!或许,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下,想象最初那几个艺术家抱持着改变艺术界而创建艺博会的想法,而如今已经万难实现了。

猜你喜欢

艺博会巴塞尔迈阿密
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式取消!2021年见!
艺博会“围城”背后的城市战术
巴塞尔表展2017初选
迈阿密椅
《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
中西雕版印刷艺术相逢巴塞尔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