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会“围城”背后的城市战术
2019-04-02千寻
千寻
从年初的香港巴塞尔,到Art central、艺术台北、艺术厦门、艺术深圳、艺术北京、中艺博、西岸艺博会、ART01……从南到北,每个城市都在筹备或者正在拥有自己的艺博会,毫不夸张,我们正在经历“艺博会时代”。
这此起彼伏的景象,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广州艺博会、艺术北京等“老字号”遭遇口碑下滑;艺术厦门、艺术深圳、艺术成都等“新生代”在摸索前进;西岸艺博会、ART021等“成熟代表”竭力向西方高端艺博会看齐;连州摄影展、山西平遥摄影展等非一线城市又打造了“另一种模式”……一个艺博会对于一个城市的带动,尤其是城市艺术生态的影响,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西岸艺博会和ART021对上海艺术氛围的带动有目共睹,“艺术深圳”也为艺博会同城市的共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案例。与此同时,无论就规模还是数量而言,国内艺博会目前仍罕有能够具备世界级一流水平的。国内艺博会如何找准自身定位,于混战中突出重围?本期圆桌将邀请各界人士共同探讨艺博会对一座城市、艺术行业、大众审美等方面的深刻影响,管窥艺博会“围城”背后的城市文化战术。
以艺术塑造城市,投入产出最理想
梁克刚
策展人、观念艺术家、艺术评论人
《收藏·拍卖》:我国各个城市的艺博会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差距因何存在?
梁克刚:从北到南,每个城市基本上都在筹备或者正在拥有自己的艺博会,这是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行业是需要竞争的,不断淘汰和筛选,所以必然存在差距。艺博会一般分几种类型,第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的国营艺博会,如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艺博会、上海艺博会、广州艺博会等,这批艺博会一般由政府部门主导,更像一个“艺术品大集”。因为它的招商是无差别招商,针对机构、个人、经纪人都是无差别的,容易造成艺博会参展客商、参展单位的质量参差不齐,形成一种低端与混乱的市场形态,所以这种艺博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瓶颈的。艺术北京,还有较早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这些是一种新型的艺博会,差不多在2006年后出现,他们借鉴国际品牌艺博会的模式,主要聚焦在现当代艺术这个领域。这种艺博会出现之后,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
像西岸艺博会、ART021这些属于第三代艺博会。首先,第三代艺博会是按照国际惯例来办的,只向画廊招商,不向艺术家个人招商。其次,主要聚焦现当代艺术,不会各种类型如传统艺术、工艺美术都混搭在一起。他们严格按照国际艺博会的操作规范在做,所以他们的品牌效应、实际执行效果都非常好。非常可惜的是艺术北京,曾经非常有优势,是国内最早唯一聚焦现当代艺术、只针对画廊招商的艺博会。但很多年都在原地踏步和吃老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处理存在的问题。所以在香港巴塞尔、西岸艺博会、上海ART021等强劲对手出现后,它就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收藏·拍卖》:艺术成都、艺术厦门、艺术深圳,这几个艺博会属于什么状态?
梁克刚:这几个都是最近几年成长起来的区域性艺博会,属于城市区域性的一个品牌,他们也是希望走国际艺博会的模式。中国的体量、市场容量是相当于整个欧洲或者整个北美,所以在中国同时出现几个艺博会也不新鲜。但是真正能做到国际化、招来众多国际画廊参展,在中国目前来说也只有香港巴塞尔、上海西岸艺博会、ART021、台北艺博会。这种区域性艺博会解决的是一个区域市场需求的问题。我预测之后还会出现类似的城市艺博会平台,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局面,然后再慢慢优胜劣汰。
《收藏·拍卖》:现在有种说法,艺博会其实是跟个城市是共生,会影响城市的经济文化,您怎么看?
梁克刚:这个是当然的。因为在今天,艺术和时尚、生活的联系都很密切。你可以是艺术的消费者;可以是艺术展的参观者或者衍生品的购买者,不一定是专业的商家和藏家。在一个国际化的都市或者区域中心城市,艺博会的带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对一座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形象的塑造,都有很大层面的提升。以前的香港艺术市场是非常弱的,在艺术香港、香港巴塞尔出现之前,香港并不是个艺术收藏中心城市,但2008年艺术香港创办后四年,把这个品牌卖给了瑞士巴塞尔,继而变成今天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仅仅十年时间,香港已成为绝对的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城市,国际大拍行的春拍秋拍大量转移到香港,国际知名的大牌画廊,大约有50家都在香港开了分店。它影响的不仅是整个艺术生态,也影响了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收藏·拍卖》:有些艺博会销售业绩非常好,但是业界口碑一般,如何在市场和城市艺术审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
梁克刚: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如果一件艺术品能够被销售,那是更有说服力的,它审美教育功能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去推动。艺术市场是分层的,最项尖的艺术是针对国际最顶尖的藏家。像广州艺博会,销售业绩不错,但它卖的产品和整个艺博会的架构、招商的理念都是在低端层面的。一个艺博会的好坏不能根据销售业绩去判断,各个阶层收藏的意愿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總有画廊和艺术经纪人愿意去满足这部分人。一般地方性艺博会很容易得到官方的支持,这毕竟是针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城市级别的事件,但真正的艺博会是完全依托市场的。
《收藏·拍卖》:除了艺博会,还有连州摄影年展这种模式,用文化项目带动当地产业和知名度,这又是怎样一种策略?
梁克刚:用文化艺术的方式去解决一个城市的问题,是相对投入产出最理想的。作为非一线的城市,连州在十多年前只是一个小小县级地区,资源有限。连州影展对整个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非常大,也相应带来更多的人气,比如一些经济上的机会或者是文化交流上的传播,这个摄影艺术节实际上是给连州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这不是用GDP或者是用一些数字可以衡量的。
艺博会背后各自不有突围战术
肖戈
“凤凰艺术”副总裁、主编、艺术总监
《收藏·拍卖》:国内艺博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而至,但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请您谈谈对各个城市艺博会的看法?
肖戈:其实2018年整体艺术市场表现一般,因为所谓的市场寒冬尚未消失,但艺博会在中国却像雨后春笋一般,异常活跃。但与此同时,无论就规模还是品质而言,国内部分艺博会目前虽然具有赶超国际水准的趋势,但从细节来看,和世界级一流水平的艺博会相比,还有距离。艺博会像是市场的晴雨表,随着2013年巴塞尔艺术展入驻香港,国内艺博会平台如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以及刚创立的“艺术成都”、2018年新增的“艺览北京(JINGART)”“北京当代”等,确实反映了一些中国整体艺术市场的面貌,而这些面貌在其他艺博会上,也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展现了出来。整体来看,国内的艺博会出现了两种困局:一是像艺术北京、广州艺博会这类老牌艺博会转变了经营策略,与大众接轨,虽然业界口碑一般,但人流量和成交额并不差;二是像艺览北京(JINGART)这类新兴代表,把上海ART021那种与国际接轨的精良展会特质带到了北京,展陈和整体氛围都非常好,聚焦中高端客户,虽然首届JINGART成交表现一般,但前景应该看好。什么品质的艺博会决定什么样的参展商,什么样的参展商决定来什么客户,要么良性循环,要么恶性循环,画廊参展也是有选择性的。各个城市艺博会的差距和主办方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我想要特别提一下ART021和JINGART的团队,主办方是一支非常有活力的团队,热情并具有开放性,我一直觉得021的成功与他们的团队作风有关。当然,对于一场艺博会而言,VIP日的场面再热闹、广告宣传做得再好、服务做得再周到,甚至免费提供参展场所,如果销售不尽如人意或者业界口碑跟不上,对于参加的画廊而言,也会有影响。在这里,我觉得应该提一下艺术成都,在西南地区可谓异军突起,尤其是首届艺术成都的销售成交额令人欣喜,这与主办方的充分准备有关。
《收藏·拍卖》:广州艺博会、艺术北京这些老牌城市艺博会如何找出路?
肖戈:艺博会数量众多,还在不断涌现,市场其实已趋于饱和,各家艺博会也在积极寻求生存策略。大家都认为艺术北京、广州艺博会这些老牌艺博会在走下坡路,比如国际知名或国内一线的当代艺术画廊都没有参展,聚集了很多全国各地小有名气或者名不见经传的画廊和艺术家作品,价格也普遍不高。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有可能是他们的经营策略,就是要走大众路线接地气,贴近大众消费的路子。艺术北京、杭州艺博会、艺术厦门等也清晰地传递出中低端艺术品及相关消费品市场正升温的信号。比如2018年艺术北京少了一些业内的大牌藏家,反而青年艺术家、小幅的、具有装饰性和时尚感的作品,吸引了不少逛艺博会爱好者的即兴消费。所以衔接大众消费市场或是老牌艺博会的出路。因为艺术圈的资源就这么多,随着艺博会的数量增加,画廊资源的争抢就更严峻了。这些艺博会不想和主打国际化、精英定位的西岸艺博会、ART021、香港巴塞尔正面交锋,也只能另谋出路了。又或者,获得良好口碑的西岸艺博会,虽然能邀请到众多诸如卓纳画廊、Hauser&Wirth、白立方画廊等国际—线大牌画廊参展,但就如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艺博会,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域都能看到类似藝博会,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将当代艺术、时尚设计融入市民生活,把艺术品的高端理念植入其中,引领大众消费市场,这或许也是国内艺博会需要探索的方向。
《收藏·拍卖》:业内人士说判断一场艺博会的价值不能光看销售数据,还得看它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肖戈:双年展、三年展此类展览跟社会、城市、商业系统的连接本来就少,但艺博会跟大众、市场体系、社会体系的互动比较多,相当于一个能把社会方方面面聚集起来的大派对,所以艺博会这种展会形式近年来越来越火。仅从市场反应来判断一个艺博会是否有价值是不够的,因为艺博会除了是一个商业活动外,还承载了社会责任、教育的功能,在提高群众文化品位的同时,艺博会往往还能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形象。经济上,艺博会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继而推动该城市的积极发展;文化上,艺博会会彻底改变一座城市的生活和公共文化氛围,重构一座城市的面貌,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城市打造一张极具吸引力的城市新名片。在市场先行和教育严重滞后的情况下,艺博会还应承担起一部分艺术审美教育的义务,交易指标不应是衡量艺博会成功与否的单一标准。比如,去年新成立的“北京当代”就把对当代中国艺术价值梳理与传播作为核心工作,而不只是追求市场价值。
艺博会格局应不断转型升级
滕丽
艺术厦门负责人
《收藏·拍卖》:首届艺术厦门设立于2015年,2018年已经第五届了,目前艺术厦门的整体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滕丽:艺术厦门如今已翘首企盼五周年了,整个战略格局都有很大的改变。2019年,艺术厦门将全面升级进入2.0时代,形成“两展一中心、一藏家俱乐部、一艺术基金”的艺术生态链,全面专注于当代艺术。2018年的当代艺术很忙,还没有从11月份的西岸艺博会、Art021、上海艺博会、上海双年展等密集的上海艺术活动中缓过神来,紧接着艺术厦门团队又要赶赴即将在1月盛大举行的首届台北当代艺博会。这一年除了老牌艺博会继续暗潮涌动的博弈外,中国本土也迎来了ArtChengdu、JINGART、“水墨无极”、“北京当代”等多个艺博会的首届。近年来,厦门也涌现了不少专注于当代艺术的空间,比如晶美术馆、三影堂艺术中心、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岛等,不管是从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春天正在徐徐走来。站在这个关口,这也是艺术厦门的个转折点,重新定位为当代艺术博览会的一个开端。
《收藏·拍卖》:你说过要打造厦门的“艺术名片”,你如何看待艺博会与城市共生的问题?“一个艺博会影响一座城”,艺术厦门做到这一点了吗?
滕丽:其实艺博会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世界各地到中国现在的艺博会案例看,一个城市的魅力除了经济GDP、整个业态发展之外,最终都是文化的竞争,一座城市有一场成功的艺博会,就是让城市跨到了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国际上的巴塞尔艺博会、卡塞尔、威尼斯双年展,这些都是以艺术名义去打造城市形象名片的案例,现在中国各地也正在推进艺博会的形式。艺博会的参观人流量已经特别大,比如艺术厦门每年都有8万的人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它已经跳脱出艺术行业,成为一个社会的大事件,它能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体量和体系已经完全超过了艺术本身。我们名字叫“艺术厦门”,也是希望把厦门这个靓丽的名片打造出来。一个艺博会影响一座城,它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它让一座旅游城市增加了艺术的魅力,也更具风格魅力。
《收藏·拍卖》:既然定位于一座城市的名片,那官方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在官方介入的同时保证展览的艺术性?
滕丽:政府每年都会有部分支持,但最终我们还是要按自己的商业模式去运营。艺博会还承担着这座城市的艺术审美教育功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第五届的时候才转型做纯当代的艺博会。第一届到第四届,我们既有经典也有当代,两个区域在不断进行调配。福建以前是中国第三大古玩市场,收藏底蕴很深厚,但基本上都以传统为主,对于当代艺术来说还处于一个培养发芽的阶段。第五届才做转型,一是因为我们自身团队需要成长和历练;二是藏家体系和艺术教育方面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这些年的市场培养,大家对当代艺术的热情上来了,我们也是时候把优秀的画廊和作品带到厦门。
《收藏·拍卖》:艺术厦门是个区域性艺博会,应该是以国际艺博会标准去定位,还是更倾向于厦门本土特色呢?
滕丽:我觉得两手都要抓。首先我们是在厦门办展,肯定要先具备本土资源,很多画廊来厦门也是希望开拓新的客户资源,而福建本地的当代艺术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后期如果我们要长久发展,就一定是国际化定位的。因为艺博会本身就不是一个区域性小打小闹的事情,背后的沟通、藏家资源一定是全球调配的,这才有能力承接整个艺博会的体量。
艺博会的定位因城而异
姚远东方
林风眠艺术基金艺术总监
《收藏·拍卖》:我国各地城市艺博会之间的差距是如何产生的?
姚远东方:我们国家的城市艺博会还处于一个实验、不断学习成长的阶段。而各个城市艺博会之间存在差距,是因为各个主办方对艺博会的定位不一样,以及他们自身的修养、对艺术的理解不同也有影响,有的定位于当代艺术,有的又涉及工艺品。因为定位不同,吸引的人群自然也不一樣。一个城市艺博会的定位一定要清晰,特别是人群定位。既想吸引专业藏家,又想吸引普通消费者,这种跨度太大的艺博会很容易两头都不讨好。
《收藏·拍卖》:艺博会应该如何与城市发生关系,而非只影响艺术行业本身?
姚远东方:艺博会是否应该与城市本身发生关系,我觉得应该因城市而异。瑞土巴塞尔就是一个成功的城市艺博会案例。那座城市很小,人口也少,但是这个艺博会就是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藏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消费,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座城市市民的综合修养和素质。但是这座城市容量非常小,对我们中国城市借鉴的意义有多大,还需要专业人士再去研究一下。在我们华语范围内,做得比较成功的就是香港巴塞尔,这成为香港每年的盛事之一,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当中包括专业藏家、艺术家、策展人、艺术研究者、艺术学生和专业艺术爱好者及大众。在展会期间,香港巴塞尔不光是作品销售,他们同时还做了很多公共艺术教育项目,吸引了大量公众。如果一个艺博会想跳脱艺术行业本身,与这座城市发生关系,应该在组织画廊机构销售作品之余,多设计一些关于城市公共教育项目探讨,真正服务于这座城市。
《收藏·拍卖》:我国很多艺博会都是区域性艺博会,比如艺术深圳、艺术厦门、艺术成都等,是应该做出城市本士特色还是跟国际接轨呢?
姚远东方:有本土特色的艺博会才是一个成功的艺博会。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已渐渐进入了后现代的阶段,如果你能做出本土特色的话,反而更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现在全球追求的是差异化而非标准化,如果继续跟在所谓的国际化标准后面,永远也只能望其项背,如果能真正做出本土特色的艺博会,那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但关键是,做出真正的本土特色谈何容易。打造一个本土特色的艺博会,首先要有学术的支撑和深厚的积淀,还要有特殊的经营和思维模式。时间成本是必须要承担的,比如日本的大地艺术祭就很有本土特色,但他们是坚持了20多年才摸索出来的。而现在国内很多艺博会恰恰最不愿意付出的就是时间,他们希望做一个艺博会能马上见效,这也是造成我国很多城市艺博会口碑不佳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