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评价
2016-05-14赵起仙钟章炼
赵起仙 钟章炼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氧驱组、空压组各入选40例,分别采用氧驱动、空气压缩雾化吸入治疗。结果:氧驱组控制率77.5%、控制+显效合计率97.5%高于空压组55.0%、82.5%,氧驱组雾化吸入次数低于空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驱组并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更理想。
【关键词】小儿哮喘;氧驱动雾化吸入;空气压缩雾化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世界四大顽疾之一。儿童是哮喘好发人群,我国国外调查显示小儿哮喘发病率约为0.2%~7.4%,我国约为0.5%~2.0%,近年来因小儿慢性咳嗽发病率上升、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小儿哮喘发病率显著上升,30年间增长了200%[1]。小儿哮喘危害极大,是儿科常见危急重症,若未获得及时、有效治疗,可并发心力衰竭、肺炎等重症,甚至可致死亡。雾化吸入是治疗哮喘给药的主要方法,可直接将药物输布至呼吸道,控制病情[2]。目前可供选择的雾化方法包括氧驱动雾化、空气压缩雾化、超声雾化,超声雾化噪音大、刺激性强,在儿科应用中极少,关于前两种雾化驱动价值尚存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未合并低氧血症患儿是否可应用氧驱动雾化吸入上,本次研究对比进行对比。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推荐标准临床确诊,无误漏诊;②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危重症,出现呼吸、心力衰竭;③各种原因导致的通气障碍,需机械通气治疗;③合并其他类型系统性、器质性疾病,如先天心脏病。共纳入患儿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2岁~12岁、平均(5.4±2.1)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1.2±1.4)年。有雾化吸入治疗史44次。入院病程1~11h、平均(2.3±0.8)h。冬季发病25例、春季发病20例、夏季18例、秋季17例。肺部检查呼气哮鸣音65例。阵发性咳嗽1例。病原学检查阳性32例.实验室检查WBC上升28例。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氧驱组、空压组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急性期对症治疗,积极退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痉挛、营养支持,做好呼吸道保护。雾化吸入特布他林雾化液(2.5~5mg/次)和/或普米克令舒(0.5~1mg/次),饭后1h雾化吸入,每次10~15min,1日1-2次,两次雾化需间隔6h以上。氧驱组采用氧驱动雾化吸入,空压组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采用相同的护理标准,雾化前进行健康教育,雾化吸入后,监护20min,雾化过程中若有憋喘、呼吸窘迫等症状表现,需暂停雾化,拍背,或以吸痰器吸痰,雾化吸入以坐位为主,口罩对嘴口鼻,距离10cm,或以咬嘴吸入,可睡眠中雾化,若年龄较小,围脖、围巾固定头部,雾化吸入后,还应清理面部,漱口洗脸。
1.3 观察指标
雾化吸入次数,并发症例。
1.4疗效判定
参照《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评价临床疗效:(1)临床控制:1周后,喘鸣、气促、咳嗽、咳喘等哮喘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无三凹征,安静状态下可进食,睡眠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90%;(2)显效:1周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三凹征,SpO2水平80%~89%;(3)有效:1周后,哮喘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咳嗽、哮喘基本消失,无三凹征;(4)无效:1周后,哮喘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咳嗽、哮喘仍明显存在,无法入睡、进食或厌食,或三凹征仍存在[1]。
1.5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 xls数据表,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氧驱组控制率、控制+显效合计率高于空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氧驱组雾化吸入次数(8.3±2.5)次/人,低于空压组(9.8±2.1)次/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驱组并发症6例,空压组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但雾化吸入也存在一定的应用风险,因小儿自主呼吸能力弱、胸廓扩张能力差,雾化吸入可能引起呛咳、气管痉挛,故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安全、起效速度更快的雾化方式[3]。雾化吸入可使药物快速弥漫,可有效控制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控制症状。从本次研究来看,氧驱动雾化吸入较空气压缩雾化驱动,疗效更优、雾化吸入次数更高。可能原因:①哮喘可引起支气管痉挛,通氧流量下降,小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缺氧,尽管可能未达到病理性低氧血症,但若未能及时纠正,可致肺损伤;②氧驱动气流柔和、舒适感更理想,对自主呼吸影响较小,更易被患儿接受,非压缩做工,响动相对较小。本次研究中,尽管氧驱组与空压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驱动方式在小儿哮喘治疗中并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科学管理、规范用药治疗可保证疗效。无论是何种驱动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应用风险,雾化吸入可能增加痰液分泌,可能诱发窒息,同时氧驱动雾化吸入可能产生氧依赖。
综上所述: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更理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8):615-616.
[2]窦金霞.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28(12):1529-1530.
[3]李昌崇,张维溪,朱丽丽.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05):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