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专业化要素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2016-05-14陈光

继续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陈光

摘 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不同语言信息转换的渠道,英语翻译的专业程度直接决定了信息转换的质量,并最终影响着信息的使用者。因此,相应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本文将从翻译专业化要素视角下来分析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英语翻译;语言理解;翻译专业化;文化信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翻译一种语言运作,也是翻译者基于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加工创作的过程。其水平高低和专业程度是无数据作为参考标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水平是不能评价的。英国批判家阿诺德曾说:“如果可能,那么翻译应当做到使读者完全忘记他读的是一篇翻译文,而发生错觉地以为他读的是一篇原作。”可以看到,翻译的水准就是根据信息使用者自身的感知效果来衡定的。而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英语翻译专业度的本质因素和过程因素两个视角思考合适的人才培养策略。

二、从评价英语翻译专业程度的本质因素分析人才培养策略

首先,英语翻译专业程度的本质因素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分析:

(一)意思表示因素

它是最基本的考察翻译专业性的因素。一篇文章无论润色效果如何,如果连表述的基本信息、名词解释或场景都没能表述出来就直接跳过冗杂难理解的部分,用译者自己勾勒的相似场景对原文进行重绘,那么这就导致翻译出的基本信息和原文严重不符,这可称为自行创作,而非翻译。显然,这会严重拉低翻译的可信度。

(二)语句结构因素

它指的是译文字里行间所呈现的结构好坏。翻译不是纯粹的逐字逐词转换,而是要将原文的逻辑架构分层次地体现出来。比如,翻译就像把电视拆卸重装的过程。组装时需要保证重要配件重装过程中还原,与其他的部件链接得当,尽可能在重新建构过程中还原组装成品的全部基本功能。这需要译者首先对文章的语势变化,诸如转折、递进等进行相应的准确解读,实现逻辑架构,这些有助于把握文章连贯性的关键点和情感意图的体现点。

具体来讲,语句结构良好与否主要靠衔接和连贯两个效果来体现:

译者对源语和译入语的衔接手段需要丰富的应用经验。由于不同语言的衔接词使用方式和习惯各有异同,为了能更好地将衔接方式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译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应用衔接方式的特殊变换技巧。

而连贯程度则侧重概念、逻辑上的融合。它将词语连成句子,形成句群,进而为更丰富的语义结构进行服务,意图将所需表达的概念进行有机串联,以达到表述明晰的基本效果。由于读者浏览语篇实际是在对语言符号进行破译,所以必须依靠大脑里已储存的相关语言应用经验,主动参与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过程。所以,对于语篇连贯程度的评价,是基于读者群体的语言应用习惯而言的。比如说,在英文中连续使用转折语势不影响源文句群的表现效果,但是翻译成中文就会出现句式转换不到位,产生貌合神离的效果,进而影响读者即时情感体验。

(三)意图再现因素

它是翻译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甚至直接决定翻译工作的价值性。比如,尽管译文语言优美,结构通畅,但只要违背原文的写作目的,那么该翻译自身就是无甚价值的。有些翻译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比如会给商务信函接收方、律师、小说读者带来误导以及理解上的障碍。这就要求翻译需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反复揣摩,通过不同语言转换,尽可能地准确再现出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

为了尽力实现这一点,译者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例如,翻译某部西方的小说,首先需要多次通读原文,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历史背景以及生平事迹,对写作目的进行揣摩。在解读小说的精神内涵和挖掘情感张力的过程中,对作者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创作环境进行心灵的嵌入式体验,这样能更贴切地感受作者的真实写作情景,减少情感丢失。从哲学角度来讲,译者们翻译时是不可能完全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不同程度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变化。

人才培养策略:由于当今社会对翻译实用性要求日趋提高,传统的以文学翻译为基础翻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上述三个角度要求作者要有较高的对原文的知识背景和整体思想以及逻辑的把握能力。因此,专业翻译教学注重行业与语言的交叉,如术语管理、客户服务和界面设计等。与文学翻译相同,行业专业翻译同样需要为受训者营造浓厚的行业氛围,让他们身处其中,高强度地接触该领域的各种行业语境,在语言结构连贯的基础上突显文件用途,提高专业化程度。

三、从影响翻译程度的过程因素分析人才培养策略

(一)文化差异因素

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承载力,它记载了民族的所有文化历史轨迹,其包括了理解和习惯、宗教精神和区域的文化变异等复杂因素。比如,英语的文化基础源自英国,而且受到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文化影响很深。一名专业的译者作为原作信息的最初接受者,就需要具备最起码的文化区别认识基础,努力具备原作读者群所掌握的语境信息。

与文化背景关联实质上就构成了所谓的文化语境,而任何语篇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生成的。它必须依托相应的文化背景而存在。文化背景在语篇中通过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我们称之为文化成分,其中主要分成形式、意义和分布三要素。不同语篇类型中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说来,文学作品能够集中体现出其所在文化语境的文化个性。而科技语篇中体现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共性了。

所以,译者不可避免地出现翻译偏差的情形,这是因为对源语文化知识了解不足,难以把握作者情感倾向。这就要求译者通过查阅,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然后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更易于理解的文化语境。

(二)文章用途因素

翻译的本质作用就是选择恰当的文字符号去激活译语汇入区域读者的认知框架和思维体系。但其用途各异,比如辞典的翻译、商务信函的翻译、一篇法律规章制度的翻译、一部英文小说的翻译。同时,这些应用文体范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同一句话“The law is fair, with irreconcilable forces”直接翻译就是法律是公正的,具有不可调和的力量。这同一语句在小说中可以借助环境的依托,改变词汇的字面表示,甚至省译,而是通过情感信息点到为止地带出即可。在法律规章制度中,为了强调文体的用意和规范性,就要求语言翻译体现出义正辞严的情感暗示,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力量和基本立场。而在一篇商务信函中,如果出现了这个句子,翻译成中文时可能就是为了给更为严肃的一些事实细节做出情感铺垫,也即句子本身的作用是辅助的,那么翻译时候就要考虑到译文的情感辅助作用。

(三)译者自身因素

译者很大程度决定了译文的最后质量和使用价值。所以,其自身综合翻译素养的高低是很关键的。同时,翻译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翻译的动机,这决定了翻译时候的态度;第二个是自身的理解力问题,这决定了和原文意思表示的契合度;第三个就是情景再现能力的客观限制。

关于第一点,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动机。客观而言,有的翻译属于商业运作,这种翻译坦言而论是较为苍白的一种方式,由于翻译的出发点与译者本身没有太多的关联度,只是纯粹的利益导向,为了保证翻译者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那么就会导致翻译结果不尽人意,大多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翻译要求。有的翻译是属于情感创作,这种情况往往是译者对某一篇文章有自己独到的情感体验,和作者有某种共鸣,然后有兴趣通过翻译工作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再创作。这种翻译显然较上文提到的商业翻译更有“格调”,虽然不能仅通过这一层因素来论断同一语篇的翻译效果,但是对于那些感情成分丰富而复杂的语篇,比如某部叙事小说,显然糅杂进译者自身情感要素的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研究性。

关于第二点,作者自身的理解力实际上是有很大差距的。文字符号不同于数字符号,数字符号承载的信息是一种逻辑上的秩序,是客观不变的。比如“1+1=2”这个信息表述对于任何人而言,其理解应该是一致的。而文字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其解读过程是高度依赖人们自身的情感体验的。比如“漂亮”这个形容词对于不同国度、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的人的理解就颇为不同。人们对这种体验不同,导致理解上就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同一个人看同一篇文章,时间序列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对于某一语篇,特定的译者翻译时必然依赖自身的语篇理解力,这种理解力受制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积淀。就拿同一个译者而言,翻译同一篇英文小说,在对作者出生地和创作地感受前后,所产生的翻译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只能根据自身以往的生活场景和经验去映射作者的类似环境,并产生感情的契合点,而文化差异越大,这种文化疏离感越强,契合点就越不容易找得准确,仅靠生硬地想象,就有可能提取不出作者深层次的写作意图;而在感受以后,就可能相对容易地找到这些契合点,更好地体会作者所处的创作环境。

关于第三点,译者情景再现能力的限制会降低译文的情感效果。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译者可能已经很深入地感悟出作者的写作动机,把握清楚了感情走向,体会到作者文章表达中的种种情愫,但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信息转换是个精妙的过程,同样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很难理想地表达出客观语境的感情信息,这种通过另一种语言进行场景再现的能力受制于译者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修为。

人才培养策略:从翻译过程因素的三个角度来看,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企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翻译专业的师资大多来源于英语专业,缺乏专业性的行业知识。因此,未来行业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应以实践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实训设备。在外事、外贸、企业、旅游和学校等部门参与翻译和管理等具体工作。这不仅为学生培养了行业氛围,同时历练了他们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意图理解和再现能力。

四、从过程因素与本质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分析人才培养策略

(一)本质因素可以引导翻译的过程

本质因素可以说是一个翻译效果评价的标杆,起着基本的指示作用,旨在时刻提醒翻译工作虽然是一个译者的创作过程,必须体现出翻译工作的最基础理念和价值。只有极尽可能地贴近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才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展现出作者的意思,而绝不能偏离翻译的本质。

无论是意思表示因素,还是语句结构因素和意图再现因素,其立场均是围绕着作者和原作而言的,如果翻译不能够对此三点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仅仅考虑语言结构因素,进行逐字逐词地翻译和润色,那么有可能表面看来是一篇不错的译文,但是偏离了原作的写作初衷,没起到原作所包含的特殊功用,而导致实质性丧失翻译的本质功能。因此,这三点标准是相互兼顾并联系着的,理论而言,译者只有依靠自身的悟性,对语篇的翻译基本规则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才能逐步走向专业化。

(二)过程因素直接决定翻译的效果

过程因素是导致译文最终落成效果的关键。过程因素是对评价本质因素的反映,比如要想最后达到符合作者原意这个标准,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各种文化因素、用途因素、以及自身因素所带来的差异,译前对这三点因素有所认知和把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可能提高译文的最终质量,贴近翻译的最高标准。由此可见,一篇译文的翻译效果是由过程决定的,而评判的因素都是针对落成后的译文而言的。评价的本质因素和翻译的过程因素,两者相互映射,前者是对翻译的专业化给出标准,后者是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变量因素。

人才培养策略:本质因素与过程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翻译效果的输出。而归根结底,两者强调的正是语言基本功、逻辑组织能力以及理解输出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讲授→阅读翻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总结”应成为创新实践研讨式教学的必备流程。在只是理论体系上强调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培养逻辑思维与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成为自身寻找问题与解决办法的主体。

五、结语

评价英语翻译专业性程度的是本质因素。其中,意思表示因素是针对语篇译文同原作之间的内容信息的相似度、准确度而言,语言结构因素是针对文章的逻辑架构和词句功能而言,意图再现因素是根据原作的初衷和文章的整体功能而言。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行业知识与语言的结合将成为未来高校课程制定的主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企校联合培养形成的行业氛围将对当今翻译实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课堂模式角度,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行业素质,而且要善于利用案例进行引导,充分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自我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钱春花.翻译能力构成要素及其驱动关系分析[J].外语界,2012(3).

[2]海燕.跨文化交际中外事翻译要素思考及对策研究[J].海外英语,2012(10).

[3]方梦之.翻译策略的理据、要素与特征[J].上海翻译,2013(2).

[4]阴丽娟.关于文学作品中文化要素翻译的研究报告[D].吉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透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