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中医院2012~2014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
2016-05-14孙玲琴
孙玲琴
摘要:目的 通过对某三甲中医院2012~2014年住院死亡病例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为医院降低病死率,提高该院医疗服务质量,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和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2~2014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整理和收集,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2012~2014年3年间住院病死率为0.81%,不同年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05);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不同性别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8.315,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占死亡人数的94.54%。结论 政府与社会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加强健康宣教,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人群的期望寿命。
关键词:住院患者;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死亡统计信息是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用来描述一个区域人口总体健康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生活丰富多样,高热量、熬夜工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某三甲中医院2012~2014年住院病案首页资料,死因分类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分类标准,以患者住院的主要诊断进行死因统计,资料完整、真实、可靠。
1.2 方法 用excel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结果与分析
2.1死亡情况 该院2012~2014年住院人数为43044例,死亡人数为349例,病死率为0.81%。逐年呈下降趋势,病死率从2012年的0.84%下降到2014年的0.77%,经χ2检验,不同年份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05),见表1。
2.2性别构成情况 该院2012~2014年住院患者住院病例性别构成中男性占46.2%,女性占53.8%。而死亡病例性别构成中男性占60.5%,女性占39.5%,性别比为1.5:1。男性病死率为1.06%,女性病死率为0.59%,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经χ2检验,不同性别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15,P<0.05),见表2。
2.3 年龄构成情况 该院349例死亡病例中,≤50岁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1.47%,>50岁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3%,其中≤10岁的患者病死率最低为0.86%,≥91岁的患者病死率最高为4.38%。不同年龄组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经χ2检验,不同年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971,P<0.05)。
3 讨论
3.1病死率逐年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 与《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2年疾病率为0.67%的报道大致相近,该院2012~2014年住院人数为43044例,死亡人数为349例,病死率为0.81%。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2年0.84%下降到2014年的0.77%,且病死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波动。由此说明医院临床诊疗技术在不断进步,医疗保险的普及与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使医疗服务量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命得以延长。
3.2 男女死亡比例不平衡 该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的病死率为1.06%,女性的病死率为0.60%,性别比为1.5∶1。这与男性公民的职业、劳动强度、生活压力、习惯等有关,从而导致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因此男性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正不良嗜好做到心胸宽广、乐观豁达并定期体检,提高防病治病的意识,以降低男性公民的死亡率。
3.3不同年龄死亡趋于正常水平 第六次人口大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该院349例死亡病例中,≤10岁的患者病死率最低为0.29%,≥91岁的患者病死率最高为4.38%,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0岁死亡人数占总的死亡人数的88.53%,该院不同年龄死亡在正常的年龄范围内。通过对死亡患者年龄的研究,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机能衰退,自身抵抗能力较低,且疾病进程快,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低于年轻人,极易导致死亡,再者就是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所占比重增加。
3.4疾病死亡谱顺位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偏差 各种疾病中,循环系统疾病是第一死因,占死亡人数的35.53%,这与《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的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第一死因为恶性肿瘤的数据有所偏差。循环系统疾病为第一死因,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导致心脑血管的发生和病死率逐年上升。
4 建议
4.1改变不良行为生活习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全部疾病负担中至少有1/3归因于烟草、酒精、高胆固醇、高含盐量和肥胖。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健康保健意识,定期锻炼,养成合理饮食习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4.2关注高危男性人群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吸烟,酗酒,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社会应做好男性心理疏导,使男性学会通过运动,与人沟通,看健康杂志等健康生活方式释放心理压力。并提倡基础教育从学校开始,教育男性健康生活,爱护自身健康。
4.3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根据第六次人口大普查数据,≥60岁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其中≥65岁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和冲击。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高老年人的卫生保健意识,加强对老年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重视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向健康老龄化社会迈进。
参考文献:
[1]邱琦文,黄丽葵,邹燕琴.我院2003~2012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5:173-175.
[2]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27):134-135.
[3]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4):50-51.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