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体”而教 顺势导“写”
2016-05-14张惠芬俞翔
张惠芬 俞翔
文体意识下的随文练笔,首先要有目标意识,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言语训练目标;其次要有儿童意识,不同的年龄就有不同的兴趣指向;再次,即要有“文体意识”,这也是与其他宽泛的随文练笔最大的区别所在。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其随文练笔就应有不同的言语训练指向和不同的言语训练形式。那么,在文体意识下,如何设计并实施“随文练笔”呢?
要义一:探究文本结体形式,考量文体宏观视域
所谓结体形式是指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组织架构和表现样式。相对于一般意义的文章,书信、采访录、剧本、诗歌等,都有约定俗成的显著的结体形式;而童话、寓言等其他文体同样也有并不昭彰但有迹可循的结体形式。其作为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应该成为言语训练的要点。
譬如剧本《半截蜡烛》的教学,就可以从文本明显的结体形式或者说编排形式入手,直接以表演加以体验,在表演中师生共同提示、点拨或探讨,发现剧情背景和剧情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现对白和舞台指示(即人物神态、动作等)之间的关系。而后设计随文练笔,可以在文本情境下继续创编《半截蜡烛》,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再次丰富和发展,也是尝试对剧本结体形式的实践感知;或者将前文《晏子使楚》改写成剧本,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寓言《纪昌学射》,引导学生发现纪昌两次“练眼力”其实是重复了“提出要求—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叙述方式,设计续写“练臂力”,按同样的构段方式来练笔。这种“复沓”正是寓言、童话等文体常用的结体方式。《丑小鸭》如此,《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如此。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即在重复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本主旨。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体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整体观照文本的结体形式,优化设计随文练笔,寻找适宜这一文体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文本、解读文本、接受或重构文本,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品质。
要义二:探察主题表现范式,揭示文体内在逻辑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文本结体形式,也有不同的主题表现范式。所谓主题表现范式,就是作者为达成写作目的,在某种文体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或几种相对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譬如诗歌以“意象”的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寓言则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故事中;诸如此类。主题表现范式是由作品内容和主旨表达的需要决定的,因而,通过随文练笔,探察不同文体的主题表现范式,不但可以揭示文体的内在逻辑,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教学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模仿盘古倒下后的“变化”扩写:“他的双目变成了—————,他的鼻梁变成了—————;他的骨骼变成了—————,他的筋脉变成了—————。”这既是对文本的丰富,进一步理解创世英雄盘古的伟力和神奇,同时也激发并梳理学生不羁但有序的想象力。因为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解释与想象,其原始的、神奇的“想象”正是神话最有代表性的表现范式。
再如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那么在小说文体的随文练笔中,便以习得塑造人物的言语能力为主。不同的选文,有不同的侧重,《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重在动作,《临死前的严监生》重在神态,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主要集中在外貌和语言描写。篇幅较长的选文所展现的方法就丰富得多了。教学中,可以究其一端力求突破,也可以突出一点兼顾其余等。
总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主题表现范式,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方面做重点探讨,避免“一视同仁”不加区分地开展随文练笔实践,这是揭示文本内在逻辑的必由之路。
要义三:探寻言语表达方式,叩问文体微观奥秘
自课程改革以来,言语表达虽然愈来愈为人重视,但诟病者也不在少数,认为割裂文本,支离破碎,哪来语言的美好?倘若在语文和言语表达方式之间架构一层“文体”概念,使纷繁复杂的言语表达方式各归其位、各入其“体”的话,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不同的文体,除了有不同的文本结体形式和主题表现范式之外,还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可以说,微观的言语表达方式正是主题表现范式的具体化。在文体语境下开展随文练笔,便可以避免“碎片化”倾向。
站在说明文体的立场上,探讨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很好理解。那么环境描写呢?不同文体中的环境描写方法和作用一样吗?答案显然是不同的。譬如小说《凡卡》中对鞋铺的描写,散文《白杨》中对戈壁滩的描写以及说明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中对傣家竹楼四周环境的描绘,都是有不同的表达目的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要理解这些不同的表达目的和方法,就势必站在文体的立场上,才可以有所认知。同样描绘人物,散文《桃花心木》中对种树人的刻画,小说《景阳冈》中对武松的刻画和童话《丑小鸭》中对丑小鸭的刻画,言语表达方式是决然不同的。其不同,也正是取决于文体差异。所以,只有站定在文体的立场上,通过随文练笔,再行探寻文本微观的言语奥秘,是引导学生建构言语能力的依托和旨归,同时也回避了因不明所以的读写训练而导致一地鸡毛的尴尬困境。
随文练笔是言语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综上所述,文体意识下的“随文练笔”,教师应站定在“文体”立场上,尊重儿童,尊重课程目标,从文本的结体形式、主题的表现范式和微观的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开展随文练笔,循“体”而教, 顺势导“写”,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