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反应心理学对识别学生音乐课堂行为的应用与调整对策

2016-05-14张霞

艺术评鉴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

张霞

摘要:微反应属于“非语言行为”的一个领域,课堂上的微表情和非语言行为,都是微反应心理学中理论中包含的内容。本文将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与微反应心理学结合进行及时总结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几点对策与调整。

关键词:微反应心理学 课堂行为识别 非语言行为 课堂教学策略

音乐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很强的灵活性,以便对学生课堂微反应行为进行识别和教学方法的适当调整。教师通过对微反应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有效辨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微表情和微行为的心理反应, 了解学生课堂微反应行为的原因,读懂学生在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并意识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一些“非语言行为”约束和控制课堂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这符合有效性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微反应心理学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微反应也称“心理应激微反应”,是人们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瞬间,不禁表现出的不受大脑控制的瞬间的真实反应。微反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表情”,即“面孔微反应”;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反映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即“微动作”;三是语言信息本身,我们称之为称为“微语义”。微反应动作源于人类本能,能准确映射出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当事人的内心真实想法。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微反应行为能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当和学生吸收接纳知识的程度。学生的面部微表情、行为动作与姿态和教师的接近度等非言语行为,能够有效传输重要的教学反馈信息。传统的课堂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观摩等并不能第一时间真实反应学生的想法,而是“三思”而“后行”。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微反应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学生课堂非言语行为进行观察,那么,教师就能够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心理反馈和对教学效果的情绪判别,这对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微反应心理学在课堂上的应用进行阐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课堂反馈,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一些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对策,从而进行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二、微反应心理学的音乐课堂行为识别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行为及语言的反应有很多种。例如,当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教学不感兴趣时,往往会低头、减少与教师的目光接触、与同学窃窃私语、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等。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微反应,寻找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建立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教学心理态度的微反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因自卑心理而呈现出的一些“小动作”;二是压抑心理,在课堂上由于受到一些压力而表现出的种种微反应行为;三是盲目从众的心理,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上述所提到的三种学生课堂微反应行为表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自卑心理的音乐课堂微反应识别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会因为这种自卑心理,而表现出不愿意张口唱歌,不愿意和同学一起做活动等行为,在微反应心理识别上,学生身体会呈现出惊讶的反应。如在课堂发言中,学生被意外点到名字,面部一般会表现出惊讶的表情——双眉上扬、眼睛睁大、嘴巴轻微张开。这是由于学生在面对陌生或者比较困难的问题会担心在大家面前紧张甚至害怕因为回答不正确而没有面子。这时,他们在身体微反应上就会表现出短时间的停滞,或是低头思考,或是目光保持在对一个点的关注上。在面对音乐课堂上的提问或是其他互动时,有些同学甚至还会伴有恐惧心理的的逃离反应,这时学生的面部表情就会表现为绝望的眉毛和收缩的眼睛,身体则呈现萎缩的防御性姿态。

(二)压抑心理的音乐课堂微反应识别

在音乐课堂的对话情境中,当教师言语表现出明显的压力时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刺激,例如遭受批评、否定等情况。在音乐课堂实践中,当学生表现出对课堂专注力缺失,就表示学生对教师行为或者语言出现了不适,这种不适的微反应通常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逃离的眼神、视觉的转移;二是听觉安慰,当面对知识讲解过难,教师视线监控缺失的情况下,有的学生甚至会带上耳机,表现对外界信息完全阻隔的需要,以缓解学习“无趣、乏味”的认知失调危机,减少自我挫败感的发生。三是肌肤安抚。学生会不断重复其安抚行为。女生喜欢手撑下巴,捂住胸前锁骨,把玩钢笔、小饰物等;男生则喜欢晃动脑袋,摩挲手掌等。

(三)从众心理的音乐课堂微反应识别

音乐课堂上,学生的从众心理是指学生的个人想法会在集体互动中消失,倾向于依从集体的状态。当学生抵触音乐教师的教学活动,拒绝对课堂的任何互动形式的参与,并表现出傲慢、不满的情绪时,其对应的身体姿态是头后仰、抬起下巴,半闭眼。在这样的情境下,班级中一部分学生会失去自我约束而表现出出格的行为,如聊天,乱动等破坏教师正常教学的行为。

三、音乐课堂微反应行为的调整对策

针对文章中阐述的音乐课堂上普遍出现的三种学生微反应行为表现,音乐教师在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这些微反应行为,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以便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面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则是应对学生非语言行为的有效方法。

课堂话语权通常掌握在教师手里,形成对课堂知识传播影响力。教师用屈从的身体姿态,可以给予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获得教师的信任和安全感,使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回应。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发言意图直接打断,教师就需要通过身体策略,重新获得话语权,强调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这时可以采用冻结反应——即“呆住”的策略。通常可以继续保持手抬起的姿态,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通过冻结的动作示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期待教师接下来的叙述或讲解。以下列举出一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出现的微反应行为及教师的应对策略供音乐教师借鉴:

当课堂教学正在有序进行时,某个学生由于对老师的一些做法不满时,就会在课堂上伺机发泄,也有极个别学生品行“不好”,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当学生发生这种课堂微反应行为时,教师的应对策略应当是有意忽视。

当音乐课堂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旁移,老师应运用多种音量技巧如声调的变化,语言的高低、强弱,以及速度和停顿等来控制,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在面对学生课堂的微反应行为时,作为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目光接触模式将目光落在最后一个注视的同学身上,提示“下一个说话者可能是你”来进行教学行为反应的调整。以暂时屈从体态方式来抵消自己继续表达、论述的意图,示意和鼓励学生准备发言。教师适当地表达对学生回答的尊重,不仅可以使对方获得一定的话语优势感,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给予话语者以支持性奖励,建立良好的回馈机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和一些具有认同感的语气助词,透露支持性的态度。

总而言之,在面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微反应行为,教师借助对微反应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便能够读懂学生在课堂上“小动作”的含义,通过相应的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应对方法作用在音乐课堂上,不会因不明白学生的行为而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既利于音乐教师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课堂教学,又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并解决课堂问题,提升和巩固教师教学能力和威信,正确处理师生问题,达到和谐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淮.大学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陈联.教师非语言行为的感召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3]杨世军.教师非语言沟通的课堂心理效应[J].科教导刊,2010,(10).

[4]潘峰.试论微反应识别在学生课堂行为观察法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3,(08).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薄弱校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审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任务分析观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探索
“积累小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