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转向中大学生审美的消费化倾向

2016-05-14张楠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消费图像大学生

张楠

〔摘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以图像的繁衍与增值为特征的视觉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活动在不断涌现的新奇、刺激的图像裹挟下,走入了快速反应和不求甚解的困境,形成了片面化和平面化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消费视觉审美

瓦尔特·本雅明在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笔下发现了19世纪法国出现的独特行为者———“闲逛者”。这些人迷恋大街上的人流,但并没有、也不愿融入其中。他们迷恋置身人群所带来的享受,这种本雅明称之为“惊颤体验”的感受。置身街上的人群,不断会面对一些不期而遇的情景,但是簇拥的人流、不断变换的情景又让他们无暇咀嚼,于是出现惊颤,在一个惊颤还没有平息之时,下一个又接踵而至。

大学生这个象牙塔中的消费群体也被缤纷的图像引诱逐步加入“闲逛者”群体,并在课余时间对闲逛的体验谈论得津津有味。然而,这会对他们正在形成的审美品味发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当代大学生审美消费化语境

1.消费社会催生视觉文化。詹明信教授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提到“当前西方社会的实况是:美感的产生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商品社会的规律驱使我们不断生产出日新月异的物品,务求以更快的速度把生产成本赚回,并且把利润不断翻新下去。在这种资本主义晚期阶段经济规律的统辖之下,美感的创造、实验与翻新也必然受到诸多限制。在社会的整体生产关系中,美的生产也愈来愈受到经济结构的种种规范而必须改变其基本的社会文化角色和功能。”1在商品丰盛的后工业时代,企业生产力大大超出现实的正常需求,为了不使生产因产品积压而停滞,企业就必须主动地为大众制造需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基本逻辑是:占有———欲望满足———广告等视觉刺激引发欲望的更大发动———更大规模的占有……

以广告和表演秀为代表的图像在资本逐利本性的促使下不断为大众提供着选择和拥有商品的依据和动力。企业也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转为生产使消费者感觉有价值的产品。越多地抓住眼球就越有可能带来消费的商业观念,引出了当今经济的重要概念———“注意力经济”(或称之为“眼球经济”)。

在校的青春期大学生很难对消费偶像和悦目的声光秀背后的资本力量保持警惕,反而会在视觉享乐之中尽情消费。从近年来大学生消费贷款公司的不断涌现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消费的热衷,这里面有多少是真正必要的学习、文化和生活用品;有多少是广告图像强加给大学生,促使他们认为是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呢?

2.视觉文化服务消费社会。广义上的视觉文化并非一个当代独有的现象,本文所谈的是狭义的视觉文化概念,指在消费社会影响下电影、电视、网络、广告、摄影、形象设计、选秀表演、城市花园、主题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视觉图像从昔日少数人的特权演变成当今大众的狂欢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呈现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以图像为特征的视觉文化正逐步取代以文字为特征的印刷文化的主导地位。图像在商业和资本的鼓动和支持下,意欲把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到消费社会的洪流中,以促进利润的增值。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这样描述消费社会,“在所有街道上,堆积着商品的橱窗光芒四射。还有肉店的货架以及举办整个食品与服装的节日,无不令人垂涎欲滴。”2同时,波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视觉化特点的原因,即“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他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从这个观念出发,消费者消费的不是一般产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其交换价值,尤其是商品所传达出的某种复杂的文化意义。而传达文化意义和符号意义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可海量复制的图像。

3.视觉文化主导大众生活。海量出现的图像又造就了居依·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表明:“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同时,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这样,生活的统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它又不仅仅是影像的聚积,而是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3商场里很少有人直奔所需的商品然后付款回家,大多数人会先做一个闲逛者,因为购物的快感不再单纯地来自对商品的拥有,更重要的是观看过程中的种种视觉愉悦和心理满足。

正如狼孩因为跟狼生活在一起而变成狼一样,大众也会在视觉化的消费过程中沉浸在商品和图像中慢慢变成了官能化的人了。处在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90后大学生,从小就浸泡在图像之海中,在大量的闲暇时间中不是面对影像,就是沉浸在影像当中,感官刺激压倒了理性沉思,娱乐快感压倒了审美想象。

二、大学生审美消费化特征

19世纪的“闲逛者”如果穿越到今天的都市应该会更加如鱼得水。他们可以在不断拔地而起的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穿梭往来;在琳琅满目的橱窗旁游弋观看,满足视觉体验;不停地打量着林林总总的消费品获得“惊颤体验”的感受。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说“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逾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建构”。4这表明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大幅地审美化了,这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为我们带来的是审美精神的愉悦超脱,还是世俗生活的消费快感呢?

1、审美的片面化。审美的片面化是指图像的片段化导致审美的零散化。触目惊心的镜头,色情暴力的图像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贵族气息,进而在视觉的重新聚合中出现日常生活碎片化的形态。

如果一个商品希望被购买,那么它就必须在众多的商品中脱颖而出进入消费者饱受刺激的眼帘之内。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如贝尔教授所说,“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按照新奇、轰动、同步、冲击来组织社会的审美反应———因而在视觉艺术中找到了主要的表现。”譽

依照新奇、轰动的原则来刺激人的视觉,必然会给人带来审美的深刻变化:不求甚解,快速反应。也就是说,观看时不必遵循逻辑也不必寻找规律,只要眼光不断转换,观看对象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应对。这导致现代人自主能力的丧失,只会认知、跟随,没有了深度感知和自主精神。

可见,消费文化中的视觉消费替代了传统超越“自我”的意向创造和超越“物质”的精神复归。“行动”取代了审美“关照”,当下的即时冲动和反应替代了意味无穷的景观体验。追求新奇,贪图轰动,来不及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更换目标就能带来新的满足,思考影响观看之速度,可快速反应才能应对更多的商品,这是视觉文化为主因的消费社会对主体的塑造。

2、审美的平面化。平面化的意思是传统艺术的韵味在消费化的图像中变成了“平面”。大学生的时空观发生了裂变———当下的快感、享受得到追捧,历史的、崇高的、深刻的价值遭到调侃。

视觉文化关注当下,思前想后、掂量再三是不利于消费行为的发生的,视觉文化推崇的社会实践,以及文化价值、理念、欲望与身份认同不再源于传统的信仰、道德、人权等等。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最先预见到“灵韵”的消失。人们的审美心态从“凝神专注”转向“消遣性接受”,从游离物外,思接千古以达到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转变为瞬间感官享受,愉悦体验。

视觉媒介创造出来的传播效果,不是来自内容而几乎全部来自技术手段带来的感官刺激和轰动效应,因而难以使人获得某种超验的美感或经过悲剧和痛苦之后的心灵净化。可见,视觉文化虽比印刷文化更能迎合大众的当下需要,但在文化意义上却会枯竭得更快,表现为时尚的走马灯式的变迁。

三、大学身审美消费化的反思

传统社会的审美是为了使人从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去进行观赏、吟哦、思虑、怀想。审美的境界总是被领会为比世俗生活更高、更纯粹、更富有精神性和崇高价值的境界。因而审美是一种令人从麻木的事务性生存状态中超脱出来,养育心性,提高精神品格和生存境界的活动。

视觉文化无疑有利于文化的民主化和广泛传播,因此视觉文化的转向洪流是不可阻挡的,分析视觉文化对审美的影响并不是要大家拒斥视觉文化,而是要大学生们保持清晰的头脑,理性的分析和反思,不至于在视觉化中迷失自我,跟随视觉的诱惑造成非理性的消费。

大学生本身是有较强反思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年人,认清现代消费的本来面目,就可以以理性的消费观指导生活中的消费行为。(责任编辑:杨建)

注释:

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29页。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居依·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页譽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参考文献: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去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消费图像大学生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有趣的图像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大学生之歌
新消费ABC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