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设计教学与设计竞赛双向融通模式研究
2016-05-14蒋海霞陈家鹏陈振益
蒋海霞 陈家鹏 陈振益
〔摘要〕竞赛项目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设计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形式,是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尽管如此,竞赛项目只能作为现代高职设计教育的补充,其导入也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出发,切实为教学目的服务。
〔关键词〕竞赛日常教学工业设计融通
实践教学是高职工业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着常规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设计竞赛也只能作为整个工业设计教育的一部分,无法替代常规教学,因此,如何充分理清设计竞赛与日常教学的关系,并将竞赛项目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实现竞赛与常规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是设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设计竞赛融入日常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符合从业规格的设计人才
首先,一些权威竞赛项目的主题和评判标准传递出政府、产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定位的导向,并以此为参考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价,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其次,设计竞赛丰富了高职工业设计教育的实践平台,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与社会实践、产业要求相结合,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及符合从业规格的设计人才。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
教师对于竞赛信息的关注,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及学术界的最新设计趋势,开阔视野;为了指导学生获得较好的竞赛名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对于比赛的把控能力;为了达到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让竞赛项目与课程有效对接,教师必须从专业建设的全局角度,合理组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设计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合,对于设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实践能力及专业建设能力等职教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提升办学知名度,构建专业品牌
办学知名度对于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尽管专业品牌的构建取决于长年的办学积累和综合的办学实力,但是设计竞赛广泛的传播性及影响力能够为获奖院校迅速提升在行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著名设计院系不断在国内外各大设计竞赛中获奖,对确立专业在业界的地位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大部分办学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的设计院校来说,通过竞赛获奖的方式则可以实现“以小博大”,短时间提高办学声誉,扩大影响力。
二、设计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课程改革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系统设计知识、具有综合素质的设计人才。设计竞赛侧重的是对某一类型产品或某一设计要素的设计体现,可以作为培养合格设计人才的一种教学形式,也可以作为检验日常教学成果的手段,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教学。将竞赛项目导入课程体系中,须对参差不齐的竞赛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同时,从权威竞赛传递的讯息中捕捉设计的新趋势及对设计人才的新需求,进而反馈至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中。
对竞赛项目主题的分析包括竞赛所涉及的设计范围、产品类别、所提倡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尤其是对历届获奖作品的研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竞赛所传递意义、期望的目标以及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并不是所有竞赛都适合高职类学生参加,但是经过甄别的竞赛所传递的信息可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参考。例如国际“rod concept”和“IF concept”设计竞赛,一直以来关注人文、绿色设计,提倡通过优秀、简洁的创意来解决环境、能源、弱势群体以及其他的生活小问题,这也要求在高职设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具备对生活、社会敏锐的观察能力;而在最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设计竞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项目”比赛中,要求学生既要进行创意造型设计,同时也要进行结构装配及3D打印,迫使高职设计教育中必须重视创意与实际生产的对接,学生必须掌握相对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2)课程教学安排与竞赛项目的对接
由于设计竞赛有明显的针对性,同一个竞赛项目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年级的学生,因此,必须从阶段性的教学目的出发,根据当前阶段学生的技能层次和知识结构将竞赛项目导入不同年级的课程当中,使竞赛主题与教学对接。例如,在大一的中后期可以将手绘竞赛导入课堂中,与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结合,而由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及二维、三维等电脑表现技法课程未展开,这一阶段学生不适合作为主体参加其他的综合类竞赛;而在大一后期及大二前期,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的设计表达手段及基本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适合参加“rod concept”、“IF concept”、国际家居产品设计等国内外以创意和造型为主的竞赛。这类比赛对材料、结构、工艺的要求不高,注重问题的解决、创意的表达等,适合锻炼学生的设计表达及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二下半期起,学生已经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综合设计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性的设计比赛可以导入,如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其对表达、创意、造型、结构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甚至还需要提供模型手板。同时,专项类的比赛也可以导入到实训课程中,例如家电设计、玩具设计比赛等。
为了更有效率地组织竞赛,相关课程的上课时间也可以根据竞赛进行调整,使教学时间与竞赛对接。例如“IF concept”和“rod concept”作品提交为每年1月和5月左右,相关的产品创意设计课程可以安排在作品提交前,以适应比赛的期限;国内许多综合性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比赛作品提交都在暑期左右,相关的产品设计实训课程适时的安排在期末阶段,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参加竞赛。
(3)教学方法及管理制度的完善
竞赛项目导入课堂最终的目的是“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实现高素质设计人才培养的目的。为了确保竞赛项目导入课程后的教学实施的高效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
“课堂制”和“课题制”并行。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基础及系统知识的教学和梳理;以竞赛课题为驱动,设立目标导向,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项目的能力。通过传统课堂的成绩和学分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参赛行为,对于积极参赛以及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给予成绩和学分的奖励,培养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大众教学”与“精英教学”结合。在课程中导入合适的竞赛项目,可以强制性地要求全部同学参赛,通过课堂教学的推进来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建立工作室平台,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和作品,在课堂之外给予额外的指导,以提升部分作品的深度,同时适当培养少数优秀学生,用以激励和带动其他学生。
“单一指导”与“交叉指导”。改变传统指导教师完全单打独斗的现象,建立稳定、合作的教师指导团队。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指导教师对各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导入的竞赛有清醒认识;一些高难度、综合性较强的竞赛,在不同设计阶段,可以由不同知识构成的教师参与进来,实现教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作品的深度和质量;在一些重要的比赛中,允许学生的参赛作品可以作为其他老师相关课程的作业,以集中精力和时间参与竞赛;建立指导教师奖励制度,所有相关的教师可以共享指导学生获奖的荣誉和奖励,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竞赛项目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设计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形式,是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尽管如此,竞赛项目只能作为现代高职设计教育的补充,不能完全替代常规的设计教学。竞赛项目的导入也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出发,切实为教学目的服务。另外,竞赛课题与企业的实际课题在设计要求、设计流程以及设计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地不同,因此也要重视其他的实践形式,丰富设计教育的教育模式。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师宏,杨向东,刘方伟.对目前国内工业设计竞赛的思考[J].包装工程,2009(1):216—218.
[2]应永红,王小德.艺术类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艺术论坛[J],2010(7),127-128
[3]许继峰,孙岚,刘俊哲.解读设计:工业设计课题与实战教程.艺术论坛[M],2009(5),1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