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016-05-14王清涛
王清涛
〔摘要〕在民族器乐教学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西音乐史等课程的知识内容,教师应将这些课程的内容与民族器乐演奏这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加强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与交叉,清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掌握理解和灵活运用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技术、技巧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民族器乐器乐教学
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演奏在音乐学科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满足社会需求的器乐演奏人才,首先要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然而,普通高校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仍然是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专业性,这种教学理念在影响并指导着民族器乐教学,某些因素制约了它的发展,亟待进行革新与发展。
一、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教学现状
民族器乐演奏课程与音乐理论课程的割裂。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但不孤立的课程,民族器乐演奏课与多种音乐理论课是紧密联系的,理论课应对器乐演奏专业起着支撑与辅助的作用,它应根据民族器乐演奏课程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的开设与教学。然而,现今大部分院校的理论课并未对器乐演奏课程起到最好的辅助效果,它的开设与教学往往是面向所有方向(声乐、器乐、键盘等)的学生,而不是分专业分课程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设与教学,这使得民族器乐演奏变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没有了相关课程的紧密联系,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民族器乐教学忽视五线谱的练习与教学。当今,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教材大都为简谱版的练习曲与作品,只有一些少量的近现代作品为五线谱版本,此情况造成了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对五线谱版本的练习曲或乐曲视奏迟钝的现象,在日常练习中进展速度缓慢,影响了课程的进度,也不利于学生对其他理论课的学习,更不利于该专业与国内外器乐教学接轨和面向国际化的发展。
一专而不多能。目前,大部分音乐院校器乐专业的学生大都只是学习一种乐器,这虽“专”但并不一定符合当今社会的某些用人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培养多元化思考的能力,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能”的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无创编作品的能力。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往往只是学习教材上固有的作品,很少有创编的能力,他们不能利用某些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创作作品,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墨守陈规,影响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
“学院派”的学习模式。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教学往往是“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很少能把民间的器乐演奏家、音乐家请进来,也很少能让学生走出去,出现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艺术传承现象,使得本专业的教学不能汲取民间的营养,不能吸收民间的优秀音乐,不利于学生音乐修养的完善。
二、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教学对策
民族器乐演奏课程与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综合。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演奏课的理论课程与其他音乐专业方向的课程是混合同上的,这种集合设置容易忽略某些课程或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理论与技巧课程的割裂和孤立。在民族器乐教学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西音乐史、视唱练耳、曲式和声、作品写作等课程的知识内容,所以理论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将这些理论课程的内容与民族器乐演奏这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加强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与交叉,清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按专业方向讲授其针对性强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理解和灵活运用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技术、技巧问题的综合能力。比如,在某些现代民族器乐作品中往往涉及到许多变化音,出现增四度音程,一般的视唱练耳课程中对此音程训练较少,而如果两类课程的有机综合,则可提前进行某些音程的特殊训练,而这将对器乐演奏的学习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
民族器乐演奏授课采用五线谱教学。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大都用简谱教学,如此长时间发展,学生仅靠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等课程的线谱练习,往往练习数量较少,较为生疏,不能达到在自己乐器上熟练视奏的程度,也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器乐现代作品(现代作品大都是线谱)、民乐重奏、民乐合奏等课程的学习与进步,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后某些岗位招聘所要求的线谱视奏、演奏,所以我们的授课应采用线谱和简谱的双重教学,对学生的五线谱训练常规化,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与专业演奏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本课程与世界先进教育接轨。
第二器乐演奏课程的开设。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演奏水平往往不及音乐学院的学生水平,有些甚至相差较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就业根本不占优势,很被动,所以针对此情况,为了顺应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拓宽器乐教学的种类,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我们应该修改培养方案,增加第二器乐演奏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器乐演奏,掌握另一种乐器的演奏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广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器乐创编课程的开设。普通高校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演奏技能,但无创作和科研的能力,院校中往往也没有开设这种课程,一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因学生不愿学习教材上的某些陈旧作品造成厌学状态。我们的器乐创编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利用世界优秀的、经典的、广受大众喜爱的民歌、流行歌曲,吸取它们的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创作,再融入本器乐的技巧使之成为器乐作品。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动力,再者提高了学生们的乐器学习兴趣,还增加了学生较为宽泛的就业渠道,这种人才培养也正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重视器乐重奏与合奏课的教学。我们对民族器乐重奏课与合奏课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一位器乐学生参与重奏课和合奏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参与重奏课(几人组)的训练来提高视奏、协作能力,为大乐队的合奏奠定基础,解决重奏、合奏训练中的各种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排练和指挥能力。
聘请民间器乐演奏家。无论是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还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往往被社会称之为“学院派”,这是因为学生们的艺术修养缺少民间音乐的“根”,他们没有掌握民间器乐音乐最质朴、最传统的艺术。而与之相对的“民间派”,有些民间器乐演奏家受地方风土人情、人文传统的熏陶,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民间乐曲的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他们是民间器乐得以展示和流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器乐演奏家来院讲学或让学生走出去采风、学习,使学生从一些民间器乐演奏家身上寻“根”,学习他们的演奏艺术,汲取民间音乐的养分,了解、学习民间音乐最深层的音乐知识,以增加自身音乐素养,完善自己。
对于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我们认真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探索与总结,不断发展民族器乐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我们为全国普通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率先示范开拓新的教学思路,为尽快适应国际音乐教育的趋势而革新,为培养“一专多能”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张岩.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高师器乐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09.06.
[2]庞荣.高师器乐教学理念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艺术教育,2009.01.
[3]庞荣、黄洪焱.从后现代课程观看高师器乐教学中的创新性培养[J].音乐创作,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