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2016-05-14肖先声
肖先声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启发式教学已经在学校加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而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中更是离不开这一教学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下,书法教学不仅能够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文将从启发式教学的含义与特点出发,结合高等院校书法教学的特点,探索这一教学方式在书法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书法教学启发式教学品德教育想象力
自古以来,启发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就相当受到重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直以来,这一教学方式都被看作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并且教育者和研究学者们也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浅出的探究,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时的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引导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以及促使其积极而独立思考的一种教学指导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一般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适切性。所谓适切性简单来说,就是指所教学生的特点与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设计和措施的适应度。在启发式教学中适切性是其首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够适应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和认知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等,那么这就忽视了学生的自身特点,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2.互动性。显而易见,互动性要求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但这并不是简单机械的交流与沟通,它是指在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时,教师能够有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在启发学生思考时,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给学生。
3.主体性。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性主要指的就是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教师所起的作用则是引导。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觉性。
二、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与启发式教学的联系
通过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的了解,这一教学方式可以适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中,书法教学更不例外。我们知道书法教育是高等院校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教化作用,比如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等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门独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将这一艺术传授给高等学院的学生时,就需要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或者说创新性。而这种突破性和创新性就需要启发式教学来实现,因为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和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首先在这一阶层的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初中生,他们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知识储备、接受能认知能力以及智力水平等都高于普通的中小学学生。他们在接受书法教育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写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倾向于德育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思维的构建等等。其次,作为高等学院的书法教育,教育内容也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中小学的书法教学多是集中于基本的书法技能的培养,而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书法技能,还要学会领悟书法中孕育的意境、情感与个性,了解大家在书法创作时的思想情感。正如当年王羲之在创作《兰亭集序》时,万里晴空,风和日丽,置身于天地之间,体味人生世态,因此其作品尽管有一点淡淡的忧伤,但整体上却是“笔致晴朗,行气融合”,使得整个书法作品有一种掩映生姿、起落抑扬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的体会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才能实现。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等书法教育不同中小学的教育,其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都决定了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才能更好地将中国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三、书法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能够渗透德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要求。而德育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它蕴含于各个学科之中。因此,在书法教学中,就需要追求书法与德育、书艺与人品的完美的统一和高度的和谐。而书法教育者正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才能够达到这一高度融合。
1.教学中传授道德情操。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操的教育,使其能够理解“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道理。这个道理并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对书法史中的典型范例,比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事例的讲述,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其中的道理,老师起到得只是引导的作用。那么在这样讲授之下,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德育熏陶,再将其与书法本身艺术性的结合,自然学生的道德素质就会提高,在行为上能够约束自己、性情上得到陶冶,这就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2.教学中传授哲学伦理思想。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宝库中也是一朵瑰丽的奇葩。在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之中,书法不仅具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特征,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如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等。因而教师在平时讲解和欣赏大家风范之时,考虑到高等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书写方式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书法内容的深刻理解和书法家思想的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线条美、形式美,更能够在正确的引导方式下体会其充满智慧的哲学伦理思想。
3.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孕育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与文化。学生在学习书法时,书法的魅力会使其深深感到震撼,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历史文化与书法相结合,启发学生在学习书法时产生一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书法创作中讲究“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因而我们在写字之前需要意念,让其起到先导的作用。而这种意念的培养,就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
1.读帖时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比如,书法中笔势有藏头、护尾、涩势、横鳞、竖勒之规等概念,举一个简单例子,所谓横鳞、竖勒之规就是指在写横画的时候,就好比鱼鳞的排迭那样积点而成,写竖画的时候犹似马缰绳般一收一放但却时时收紧。那么教师在教导学生读帖之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结合书法大家们的书写范例对这些概念进行理解,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对其印象,更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想象。
2.书写时要具有想象力。王羲之主张“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也就是说我们在书写之前要先在心中构思,构思出字的大致轮廓,这样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因此,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某个字去怎样构思,书写时要注意哪些,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在书写时就会先在心中将字体构思出来,然后通过笔墨技巧反映在纸上。而教师在教学时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边思考边书写、边写边思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之下,学生自然能够很容易的掌握书法的技巧和形式以及提高自身的想象力。
三、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一)增强学生的自由空间。我们知道在目前的书法教学生还是以教师讲解或者引导为主,那么学生自己的自由空间无形之间就会缩小,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利用启发式教学时可以适度提高学生的自由度,也就是说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内进行书法创作和书写。另外,在书法的学习上,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因此,增加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对于书法的习得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审美教学的建设。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高等院校的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基本的要求上,其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时,需要加强审美教学的建设,比如教师可以对中国历史上大书法家以及其代表作品进行详细地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边讲解边启发学生思考,积极调动学生欣赏和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定期带学生去参加书法展览、带学生去名胜古迹观察先哲们留下来的碑文墨迹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书法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书法教育,我们不能够局限于传统的或者西方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和书写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开拓其想象空间,从而真正地从书法中学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书法教育工作者更是要从启发式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书法教学体系,让书法教学真正达到文化、素质、技能以及道德教育等相互贯通融合,从而为传承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艺术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责任编辑谭博薇)
参考文献:
[1]王钦文.在书法教学中进行德育[M].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5.
[2]陶沼灵.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
[3]潘善助,杨嘉麟.书法鉴赏[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洪丕谟,晏海林.大学书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