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愧劳动人民本色

2016-05-14袁绍恒

艺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花鼓戏徐悲鸿齐白石

袁绍恒

〔摘要〕关于花鼓戏《齐白石》的戏剧创作特色、特点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花鼓戏齐白石创作评论

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上,由湘潭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齐白石》,生动地再现了一位世纪老人“抱松乔习性,守金石行操,峥嵘九七春秋,不愧劳动人民本色;抒稻黍风情,写虫鱼情趣,灼烁新鲜时代,平添和平事业光辉(全国美协挽齐白石联)。”让观众从视觉听觉艺术中和舞台形象上,深刻领悟到一位世界艺术巨匠的传奇人生。该剧以齐白石从一名乡村小木匠成为一代艺术宗师为情节线,以一生坎坷命运、恩师挚友提携、五出五归艰苦游学、两重婚姻、衰年变法等,展开故事情节,真实再现了齐白石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情操,充分显示了齐白石“不愧劳动人民本色”的艺术人生。该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戏剧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

花鼓戏《齐白石》虽无场次之分,却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戏剧矛盾明显、冲突跌宕、高潮频起;故事情节入情入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序幕从齐白石出生抓周起,与祖母有了矛盾冲突,以“三月风,四月雨,哪见文章锅里煮”的儿歌形式,表现了祖母的现实主义,使之成了齐白石儿时开始习字作画的动因,日后为之奋斗的动力,为戏剧发展埋下了伏笔。齐白石19岁与童养媳陈春君成亲,剧情安排在洞房花烛夜寻找《芥子园画谱》、猜谜等情节,既表达了齐白石从小具有超人智慧,对绘画艺术有着伟大梦想,也反映了夫唱妇随的传统美德。

齐白石的“几分天聪之气”得到了当时湘潭地区有名的财主、文人胡沁园的极大关注和无私资助,加上陈少藩的教导,让齐白石脱离木工生活,专心绘画,这是齐白石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齐白石拜师之时,“耳边厢传来娭毑斥训”,使矛盾冲突再次升级:既要行孝,又要养家糊口,还想拜师学艺,突出了齐白石的矛盾心理,也就有了戏剧冲突。拜唐镜如为师的情节,为整个戏剧增添了戏剧感和喜剧色彩。

在“五出五归”之前,安排夫人陈春君的唱词寄情,既表现了妻子的担忧与牵挂的复杂心理,衬托了夫妻的恩爱之情,也揭示了齐白石艺术求索的艰辛,为以后矛盾冲突和戏剧的发展以暗示和伏笔。

齐白石应夏午诒之邀赴西安教画。结识了樊增祥,尽观樊所藏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从而使齐白石的花鸟画风随之改变,走上了写意画路径。此节剧情,从侧面反映了齐白石善于博采众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齐白石与樊增祥、夏午诒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情节,再现了齐白石的人格魅力和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展现了齐白石的志向在事业上,而不是在仕途上。在事业与仕途的矛盾交锋上,齐白石的义无反顾,博得了樊增祥的好感,从而让该剧在观众面前树立了齐白石的伟大形象。樊增祥对齐白石的无私帮助和推崇欣赏,让祖母“三月风,四月雨,哪见文章锅中煮”的思想一个很好的回应,有前后呼应的效果。

在“迁居北京”和“衰年变法”中,该剧首先安排了土匪之扰,爱妻陈春君劝齐白石逃离而远赴北京。土匪抢劫齐白石画印的众生相,不仅刻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反映了齐白石与陈春君的夫妻之情,从而暗示了齐白石艺术生涯的波折。

在北京,齐白石认识了陈师曾等人,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不忘挚友劝其改变画风的建议。在北京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时,由于时势艰难,其画难以卖出,贫困到连白菜都买不起,用画换不到,只得用喂猪的“菜帮子”充饥,到了“人到难时无主意,画换白菜被人讥”的境地。这与后面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剧中著名的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对齐白石画风的改变作了精心指点,特别是见到陈师曾题《王佐断臂》画诗“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使齐白石茅塞顿开,“求嬗变原来是书法秉性”,让齐白石解除了变法顾虑,找到了变法窍门,下定了“我与命命与我狭路相逢,倒不如效王佐忍痛断臂,齐白石不认命决不同群”决心,让整台戏剧的高潮达到了最高峰。剧作者构思巧妙,一气呵成。

“变法”戏韵未尽,高潮又起。陈春君领着给齐白石做偏房的胡宝珠出现在面前,使戏剧冲突再起,矛盾纠葛再现。

在齐白石事业成功时,用对比手法,表现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在日本鬼子即将进入北京时,息画封刀,用画外音,表现了齐白石的民族气节,将自己的命运与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格魅力。在拒绝佐藤雄二作画无果的情况下,画螃蟹以揭示日本侵略者能“横行到几时”,体现了齐白石的凛然正气、个性特点和艺术幽默感。

在徐悲鸿家,北平国立艺术学院众位教授对徐悲鸿的怨言和要挟,反衬了齐白石深得学生拥戴和自身的艺术才华。徐悲鸿“宁做江湖浪迹人”也要留下齐白石,充分表达了徐悲鸿对齐白石的推崇和尊重。众位教授与徐悲鸿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齐白石的了解,进一步扩大了戏剧效果。

该剧采用前后照应的手法,再度安排卖菜人上场。卖菜父子的前后反差,从侧面反映了齐白石的名声已影响到了民间。特别是卖菜人捧着画对天大哭的场面,凸显了齐白石的人格魅力。

得知徐悲鸿逝世的消息后,齐白石用一长段唱词表达对失去知己好友的悲痛之心、思念之情;表现了齐白石对徐悲鸿识才、惜才,爱才、怜才的感激之恩;最后发出了“从今后我断线的风筝朝哪飞”的悲鸣,从而使戏剧情节更富人情味,揪住了观众之心,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在齐白石与田家英的戏中,在表达毛主席对艺术家关怀的同时,反映了齐白石不仅仅作画,还关心政治和天下大事,更表达了作为艺术大师的齐白石不忘劳动人民本色。

在尾声中,编剧安排“齐白石”摘掉帽子、脱去长衫,专注作画的场景,不仅表达齐白石对一生中所有有恩于他的人“作画拜谢”的感恩之心,对太平盛世到来的兴奋;而且巧妙地将剧中人亮相观众,使戏剧又一次出现高潮,又一次升华。做到了戏已尾声,意犹未尽,让观众对这位艺术大师不平凡的一生久久萦绕在心中。编剧的独具匠心可见一斑。

二、主题思想与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

该剧主题思想明确,通过以传统花鼓戏的形式,充分展示了齐白石从乡间艺人成长为近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艰苦与辉煌的人生历程。该剧以十三节剧情浓缩了齐白石的一生,再现了他的艺术生命、艺术风格、情感世界和坎坷人生;将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浓郁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在戏剧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发挥。

全剧通过表现齐白石诙谐幽默的个性、卓尔不群的智慧、不折不挠的骨气、细致入微的情感、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折射出齐白石特有的乡愁、童心、农民情怀和永不消褪的劳动才本色。“只要植根于人民、植根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著的审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断遵循艺术规律的坚强意志。这是齐白石用自己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著名画家王仲)。”这就是该剧艺术价值的所在。

三、舞台效果与团队精神的充分凸显

《齐白石》以花鼓戏为主要表现形式,引用湘潭地方特色民谣、山歌、号子等原生态元素,结合现代音乐为主要手段,把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技术、数字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齐白石的诗、书、画、印贯穿于戏剧始终,让“齐白石”的纯真之心沉浸地艺术体验中和艺术故乡里,让齐白石的乡心、童心和农民之心流露出来的乡土气息和劳动本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舞台上。《齐白石》的大胆创新,使舞台艺术更加逼真,让观众如临其境、如在其中。观众印象最深、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反映齐白石“衰年变法”的一场,采用音乐、灯光、戏曲、舞蹈等综合艺术,让“衰年变法”所要表现的思想,幻化成舞台艺术,展示了《齐白石》的独特魅力。

《齐白石》音乐扣人心弦,构思新颖、设计精巧,又显时尚,做到了主观叙事,客观宣泄;传统唱腔,现代配器。舞台美术为适应场景转换频繁,戏剧跳跃性较大,年代印记明显,主客观时空交替变幻快,应对齐白石生活习惯的环境交待的要求,以大写意为原则,让舞台空间灵动和拓展开来,八个场景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在舞台空间大写意的前提下,该剧在服装、化妆、道具等设计上,让观众有了写实的质感;时代背景、人物身份、年龄变化、道具等具有历史准确性,让观众有时代感。剧中人物造型特色明显,展示了不同人物,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人物特色和人物性格。如主角“齐白石”就有青年、中年、老年、晚年四个不同时期的造型。服装具有明显的年龄、时代个性特征。

我们祝愿大型现代花鼓戏《齐白石》不断打磨不断完善,成为一台主题鲜明,雅俗共赏,充分显示地域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剧目。(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花鼓戏徐悲鸿齐白石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齐白石买假画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