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016-05-14黄国容
黄国容
【摘 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不同情境下随机切入一些具有创造性与探索性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是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活动;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也发生改变,逐渐转变为充满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因此,教师也需要调整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满堂讲、满堂问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不同情境下随机切入一些具有创造性与探索性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是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一、用活动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入编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情景交融,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流于笔端,情蕴涵于字里行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以“情境活动”为突破口,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主动权,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文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我播放了优美的《月光曲》的音乐旋律来创设情境。直接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语言文字之间找到连接点,激发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从而让学生披文先入情,潜心会文。这样的活动岂不美哉!
二、表演文中形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他们善于模仿、乐于模仿。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并与文中的角色达成共鸣,充分理解文中角色的思想、感情。从而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今后的创新的潜质奠定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体验交流
改变传统阅读课上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述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方式,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调动自己的感官,读出感觉、味道、情趣。通过营造一种独特的阅读氛围,学生可以积极去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当阅读到漓江“水”的部分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多种方法去解决:有抓重点词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欣赏漓江水的特点。这样,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才能充分发他们的潜能,从而积极主动去阅读,提升读书效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氛围,开始平等对话,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形式,并不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时,可以通过朗读、争论、动手操作以及进行游戏表演,来调动全身的感官,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理解,通过材料挖掘出其所包含的信息,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海上日出》时,教师应该通过文中的景观引领学生去想象,让他们尽情去感受,然后把所感受到的情景大胆表达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描述,把自己所看的或者所想到的日出景象采用口述、朗读的形式分享给大家,或根据一些海上日出资料,设置一个游览情景,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的小诗,画一幅海上日出图……阅读课堂通过个性化的交流,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能激活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从而提升阅读的能力。
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开展,会使学生在讨论、争辩、张扬个性中互相促进,实现个体超越、文本超越,从而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魅力!我想只要我们不断探索,逐渐掌握“活动”切入的策略和途径,就一定能在变动的教学环境中,激起学生内在的智慧,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