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感觉同行,我为课狂

2016-05-14尤云云

课外语文·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教学

尤云云

【摘要】新课程下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创造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也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课感水平。周一贯先生曾说: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交融的最佳境界,教师必须修炼自身的课感。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裁缝师摸一摸就知道面料质地的优劣,凭的是“手感”;品茶师尝一尝就知道茶的种类和等级,凭的是“口感”;舞蹈家一听到旋律就能翩翩起舞,凭的是“乐感”……以此推导,教师以满腔热情、全部心血和智慧投入课堂教学,就会产生“课感”。什么是“课感”?“课感”可以说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具有准确、敏锐、强烈的感觉、感知和感悟能力,适时做出果断而有创意的处理,极大地提高教学实效。“课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凭借先进的理念、丰厚的学养和娴熟的技巧而形成的以直觉感知的思维特征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整体能力水平。由此可见,“课感”能力的强弱体现出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高低。语文教师提升“课感”有何策略呢?

一、在预设和生成中培育“课感”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的蓝本。教师必须精心研读文本,用心揣摩文本,把握文本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特点,精心预设训练重点、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亮点等,以获得课感。余文森教授指出:“预设与生成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以生成为主的教学如果缺少了预设,就会导致生成的无序和混乱。叶澜教授认为:“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适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精心预设将会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不至于形散神也散。而善用动态生成,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碰撞,灵性得到绽放!

二、关注学生学情,产生“课感”

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不但要钻研教学内容,而且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并针对学生的特点预设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哪些错误等。只要密切关注鲜活的、不同个性的学生,就可产生“课感”。即便课堂上出现不曾预见的情况,教师也会处变不惊。如一个学习欠佳的学生在黑板上读词语,“星星”的第二个“星”未读轻声,显然错了。教师如何评价才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呢?教师脱口而出一句话:“有进步!你距离读得完全正确不远了,只是少了一点,你再努力一下吧!”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暗示下,孩子读出它的轻声。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异,是教师产生“课感”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诱因。

三、捕捉灵光一现,获得“课感”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受某种外界偶发事件的启发,忽然心血来潮,顿生了一个比事先的教学预设更好的思绪。这种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灵感,教师如果及时抓住了,并在完善细节之后付诸实施,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如在试教第一节课后,有一男生跑过来我、问:老师,不速之客什么意思?我陷入沉思:这样一首短小易懂的诗歌,孩子却还有一些词汇不理解,到底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而本文又是略读课文,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呢?我似乎找不到方向。在第二节的试教时,当我领着孩子读到第一小节时,孩子们似乎无法读出“不速之客”的厌恶痛恨之情,我心中一闪:孩子们,这是不请自来的敌人哪?你们欢迎吗?你们痛恨吗?随着这一声声的引导,孩子们即读出情感,又理解了这个词,一举两得!显而易见,教师即兴处理的成功源于较强的“课感”,而这种明察秋毫的灵敏源于对文本内涵、教学规律、课堂变化的了然于胸。抓住了“灵光一闪”,就捕捉到了“课感”。这样的灵光一闪,促使课堂达到了高效,让课堂真实美丽!因为教者抓住了一个良好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心中涌动着鲜活的素材,写出来的东西必然能动人心弦。

四、反思教学得失,领悟“课感”

“课感”现象虽然大量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只有不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提高认识,增长智慧,形成技巧。有的教师“课感”强,虽是信手拈来,竟然恰到好处;有的教师“课感”弱,抓不住即时出现的教学机遇,只好事后叹惜。其问题在于“课感”都突发于一时,稍纵即逝,教师如果没有抓住它,没有细细品味其得失,就不会在意念中留下深深的痕迹,于是“课感”的敏锐性也就不易培养起来,“课感”之妙便难以领悟。所以,反思得失,是形成“课感”的基础。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却可能成为名师。”顿悟使人进步,反思使人成熟,反思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我们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因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得失,领悟“课感”的最佳方法是评课和写教后记。如果每一节课下来,我们都能静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对教材、教学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教师的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品味得失,领悟课感,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写出“再教设计”。再这样深度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升华课感,才能使自身的课感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拥有强烈“课感”的教师,必将用激情点燃激情,智慧启迪智慧,思想碰撞思想,灵魂塑造灵魂,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交融的最佳境界。陆游说过:“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打铁还须自身硬,“课感”功夫修炼成。只要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厚的学识和学科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独特的教学个性,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就能逐渐练就良好的“课感”。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