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016-05-14滕阿荣
滕阿荣
摘 要:律动是人体随音乐做各种有规律、协调的动作,是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它打破了传统单一坐着不动的上课模式,把“动”引进课堂,以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出现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中少不了律动教学,因为律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还可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和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探索分析了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阐释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律动;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思想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在欢快的音乐中快乐成长。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小孩天生好动,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更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让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熏陶情操,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短暂的注意力、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思维是学生发展身心的特征,这也是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律动的价值就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孩子具有活泼、好动、天真、好奇的天性,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发现他们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慢慢地喜爱上音乐。在音乐课堂上,最好的方法就是促使学生可以在玩乐中学习,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伴随着播放的音乐做出各种律动,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自己创造一个音乐情境。同时,老师还可以将上下课的铃声换成节奏感强的音乐,在平时铃声响起时就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对音乐由衷的喜爱。学生在铃声的带动下,会怀着愉悦的心情开始课程的学习,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下课的铃声则可以让学生满意地完成这堂课的学习,最终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知道,“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将审美作为中心,并且自始至终将创造性贯穿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做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做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想象即兴地创编了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这样,在自由欢快的场景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
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十至十五分钟,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心理疲倦。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时间播放一些节奏感强、旋律欢快的音乐。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舒展身体进行律动训练,如拍手、晃头等动作。这就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
音乐知识的讲授往往是理论性内容偏多,形象性、具体性内容不够,学生的整体理解和感悟存在困难。加上小学音乐教学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难以理解理论性的知识,但又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律动,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比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音乐分解成几个具体的肢体动作,学生在肢体动作的表演中领会具体的音乐知识”,掌握理论。律动能使得音乐知识的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多样、可感,从而利于开展下一步的学习。
五、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育人,在人的形象、形成性格、提升思想品德等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机会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小蜻蜓》一课,各种律动表演中,有些同学设计了蜻蜓点水的律动动作,有些同学将双手成拳,并且高举过头,模仿小蜻蜓睁眼睛的律动动作。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小蜻蜓睁着眼睛飞来飞去是在做什么。”学生答道:“捉蚊子。”教师则说:“小蜻蜓捉蚊子说明它是益虫,我们必须保护它。”通过这些比较简单的律动动作,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促使学生明白生活道理,无形之中对学生加强了思想教育。
总之,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律动教学已经得到认可。在音乐教学中适度地运用律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它能引导学生会动、想动、爱动、意动、情动、动静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总之,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老师绝不能放松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1]刘莉.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探究[J].艺术科技,2013(6).
[2]曾淼.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北方音乐,2014(7).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