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2016-05-14朱艳蕾
朱艳蕾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地理解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这样在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策略;角度;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我们根据课标简单谈谈如何引导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从提问的角度思考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拓展,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我们怎样去引导学生呢?
1.让学生敢提问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
比如,上课时,一位学生对语文老师提出的“四万万同胞”中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这位教师不但不怪他,反而表扬了他积极提问。随后讲解“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讲“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这样,不但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提问的决心。
2.设置情景,激发提问
生活情境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教师如果能抓住焦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等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相信一定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时,可以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酸奶,那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每箱酸奶要多少钱,要带多少钱去?这样,学生会提出各方面的问题。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等各种方法,结合生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3.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创新解决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及感受。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每一个人对问题的理解都不同,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许多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来获得答案。比如,有的学生问的“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量、剪、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的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问题等学习过程,使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引导学生合理应用知识的意识
比如,在课堂上学习了价格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统计等知识后,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实际操作,并且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比如,可以让学生一起去测量教室的长、宽,测一测自己的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以及身高,算一下经常吃的大米的价格等。
又如,在学生学习了“利息、利率”等概念以后,让学生计算妈妈如果把这月领到的2000元的工资存到银行,定期存三年,那么三年后,妈妈能取到多少钱?
像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地理解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使学生能够合理应用。相信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发展。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