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6-05-14赵英
赵英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于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谈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兴趣;情境;朗读;培养
一、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必须注重朗读示范的艺术性,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因此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范读引路
教师在平时精彩的朗读中应以精神饱满的朗读影响学生,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那么,学生就会走进教师的情感世界,从读中达到和文本的共鸣,分享教师成功的喜悦,进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做一定的示范,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
例如,在教学《红旗飘飘》时,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仿佛看到了秋叶像蝴蝶、蜻蜓般地在空中飞舞的优美景象,看到了小蚂蚁在落叶上跑来跑去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学习运用了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还在教师情感的引发下,产生炽热的情感冲动,一读为快。与作者心灵相感应,用自己饱满的热情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2.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情感是最容易激发的,一旦创设的情境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教学就由被动走向了主动。
如在讲《七子之歌》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澳门回归祖国这样的历史距离较远,理解不深。学生在情感上还不能深切体会澳门离开祖国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不到强烈的盼望回归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能以情带声,达到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澳门回归祖国的实况录像。当学生看到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这时我不失时机让他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去朗读,读出盼望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情感,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不仅感动了他们自己,也感动了我。
3.多种方式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朗读而言,不仅要培养朗读的能力,而且要掌握朗读的技巧。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重复,不仅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读情绪,那就适得其反了。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齐读、个别读、轻声读、表演读、赛读、轮读、接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必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时要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才能增强朗读效果。
1.边读边思考
养成边读边思考是朗读的关键。思考是对文章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思考的重点首先是领会作者的用意和词语的意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努力做到入情入境。这样学生的朗读就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课文中,把课文的符号语言转化为“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这样不仅实现了语言的再创造,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2.边读边悟情
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体会作者情感,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文为出口先有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的目的。通过有感情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孩子真是极大的财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学生体会了这种情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如《春芽》一课,在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对春芽的喜爱,在自己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情”与“文”结合。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的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成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做到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教师就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大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对朗读训练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带动我们整个语文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体会语言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张闯,邱成芳.试论提高朗读能力的几点做法[J].学周刊,2013(29).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