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学得更扎实
2016-05-14顾彬
顾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有很多方式:句式仿写、构段仿写、填空补白、发挥想象等,小学生更多要着重于语段的构思与表达,所以对孩子进行构段模仿和填空补白很重要。
一、构段仿写,管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可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如《麋鹿》一文中,开篇就介绍了麋鹿优美的生活环境,给人无限的向往;随后,有用类比的说明方法介绍麋鹿不同于其他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在备课时,我们备课组如何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研讨。教学这一段时,我们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们指导学生仿写一种动物。让孩子学会用环境描写开篇,用类比写动物的外形和习性。经过不断试水、修改、点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方法,这种练习比教师喋喋不休地介绍,管用得多了。
二、填补空白,有用
“补白”是书画作品的专用语,是指在作品留有空白的地方“润色”。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和无奈,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老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如《爱之链》一文写出了乔伊、老妇人、乔伊妻子互相关爱的故事,那当乔伊醒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老妇人离开时是怎么与乔依告别的?她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乔伊又是怎么做的,神态怎样?这些场景文中都省略了。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可能发生的种种场景,进而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再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可以让学生以《信寄出之后……》为题,让学生想象夏洛蒂是怎样怀着惴惴不安而又十分期待的心情,等待骚塞的回信的;还可以让学生以《骚塞,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写夏洛蒂的成功是对当时以骚塞为首的封建势力的有力反驳。
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三、迁移旧知,轻松
年段目标不同,我们对每一篇教材的挖掘点就不同。如何借助教材的编排帮助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所以灵活迁移旧知很重要。
比如三年级开始,我们要关注学生构段能力的指导:总分、分总、总分总。
上册的《北大荒的秋天》在第二单元,整个单元都是关注学生写景能力的培养,而它的第4自然段,是第一篇典型的总分写景段。“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作者抓住大豆、高粱、榛树三样事物来写出原野的热闹。于是,我课堂上及时拓展,要求孩子学着这种写法,以“一下课,学校沸腾了。”作为总起句,抓住三样事物进行写段练习。
上册的《东方之珠》在第五单元,而它的第5自然段,也是用典型的总分结构。“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不过,这一段文字是从“港湾”和“马路”两个不同的地点来写出夜晚香港的灯多。于是,上课时,我把两段文字同时出示,让孩子在对比中,发现写作手法的同异,最后思考并逐渐清晰:写景可以从不同的事物入手,也可以从不同的地方下笔,写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了自己读书时没有留意的东西,就会被这样新鲜的知识所吸引,而且让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时,巩固旧知,学得更轻松、更扎实。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啊,读与写是辩证的,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只有做聪明的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的言语训练点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