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6-05-14黄国刚
黄国刚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采用科学的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才会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联系实际创设活动,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真实意义,让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要学生学好思品,就必须要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运用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动画播放、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形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榜样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行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榜样易于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课都选择了一个或几个榜样来激励学生。
二、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把握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在讲授“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内容时,应当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在讲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的内容时,便结合六年级已有个别学生开始随波逐流模仿成年人的苗头或者像影视作品中的情景一样发生抽烟喝酒的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了解和体会,分析部分学生和烟酒交朋友的原因。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有些明星抽烟喝酒感觉很酷,自己也想和他们一样酷,所以开始接触烟酒;有的说自己父母在家里就经常抽烟喝酒,时不时地还让自己也来一口,进行“男子汉不抽烟喝酒怎么行”之类的诱导;还有的与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儿称兄道弟,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开始接触烟酒,否则他们会看不起自己,等等。听着孩子们真诚的表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课堂上,我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课件一一播放,并撷取了一些学生们身边的亲人因抽烟酗酒危害健康,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例。其中有因长期抽烟所导致的黄、脏、坏的口腔与牙齿的图片,有因酗酒成性胃疼时满床打滚的惨景,有因酒后驾车导致的车损人亡的悲剧……触目惊心的一幕幕,给孩子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有效地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烟酒的危害,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强调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形式。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有效性。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述说、表演。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开展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四、生活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在教学中,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幻灯、录像、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还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现场实践,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访问,使他们对生活实际有一个全面、具体、鲜明的了解,从而充分体会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联系,树立正确的行为信心。如在教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主题二课题2《宝岛孩子的心愿》,老师采用投放中国地图,展示宝岛台湾在全国的区域位置,并结合对台湾岛地理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台湾的位置、范围和区域概况,让学生知道美丽的阿里山、日月潭。播放有关台湾风土人情的影像,展示海峡两岸同祖同根、相同文化的鉴证。接着播放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帮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曾经几次与祖国分离,但后来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分离。最后,我们还介绍了近几年两岸的交流,台湾政党高层的来访,结合厦金航线开通运行情况的统计,海峡论坛的举行情况,以及商场上琳琅满目的台湾水果的介绍,还播放了《两岸直航的新闻报道录像》和《马英九在两岸直航开通仪式上的讲话》影像片段,整堂课学生始终充满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他们在观看中,思索着,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认识,强化了两岸人民“血缘、文缘、法缘、地缘、商缘”五缘的认识,学生期盼两岸早日统一的情感油然而生,增进和升华了爱国主义情感。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商场、模拟招商、模拟法庭等形式在品社课上大胆使用,使学生尽可能地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培养效益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这样,通过构建生活问题品社化,品社教学生活化的新品社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