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课堂

2016-05-14沈海燕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趣小熊机械

沈海燕

我是一名从事多年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对于音乐教学有着比较多的感悟。我认为,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如今学生对音乐的需求。新课程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就不难发现,“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音乐欣赏课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解说来取代学生的感受;律动则是千篇一律的跟着老师做到底;演唱歌曲的艺术处理都是在老师的统一处理下完成的等等。总之,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单一、机械,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被动的“学会音乐”。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会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那种“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着唱一句!”“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传统”老框框已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要了。所以我们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之余,还很有必要去考虑一下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未来的发展又需要些什么!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多彩情趣的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刻板说教和机械的训练中进行着。而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我们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中也不乏许多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都能表现学生欢乐的心情,使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使“要我唱”变为“我要唱”、“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欣赏《母亲教我的歌》、《小小的礼品》的教学中,利用动画片《宝莲灯》中沉香与妈妈对话的一段录像导入,精美动感的画面、真挚感人的情感,紧紧拽住了孩子们的心。这样,在感受“趣”的同时,更让孩子们体验了“情”。

又如在教学《小熊请客》时,请四位小朋友分别扮演小猫、小鸡、小狗和小熊,表演到小熊家去以及与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快乐情景。激发小朋友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使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歌曲内容,懂得小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情趣小熊机械
调试机械臂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小熊
按摩机械臂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可爱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