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分析
2016-05-14李妍霏
李妍霏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伤害等。
一、个案基本情况
刘某,女,16岁,幼师专业学生,文化课成绩一般,智力正常。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平时寄宿在学校,周末或假期到奶奶家住。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使刘某缺乏关爱和社会性教育,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流,久而久之导致行为偏激,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倾向,如常常与同学产生冲突,甚至动手;欺负同桌,在交往中对同桌有掐、咬、踩等行为;无故摔东西,破坏公物等。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关爱
根据刘某和其父亲的口述,她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奶奶虽然也照顾她的生活,但是平时交流不多,并不能弥补她心中对父爱和母爱的渴求。在学校,她表现并不出众,老师对她的关注不多。而且由于她不善与人相处,缺乏与同学之间的友爱和信任。没有感受过爱,就不知道什么是爱,就不会爱别人。
2.自尊心受挫
刘某从上初中开始就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有时也嘲笑她,说她是没人要的孩子,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于是她就开始用言语和肢体攻击他人,表现出强势的姿态,压迫其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心理学研究中也有“挫折——攻击说”,认为挫折是个体对目标作出的反应受到干扰时所产生的状态,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当一个人遭受挫折时,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本能地出现了攻击性倾向。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
刘某从小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父母不在身边,奶奶更多地是对她物质生活上的照顾,没有人教给她什么事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当最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不知道对与错,是与非,做事情只凭着自己的感觉走,逐渐形成了坏习惯,后来想改掉也很难了。
4.缺乏社会沟通技巧
每个人从内心中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刘某从小与人交流较少,上学时与同学交往时总是很被动、拘谨、畏缩,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造成在同学间被动、孤立的境地。后来也曾想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但是一方面不知道该怎么做,另一方面虽有新的尝试但没有立时收到效果,便“破罐子破摔”,继续任意妄为。
5.想引人注意
由于刘某长期得不到父母及教师的关心和重视,同学们对她也不太热情,导致她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她常常与同学产生冲突,这样老师和父母虽然会批评她,但是同时也给予了她更多的关注。在她感到内心空虚时,也会有意地攻击他人来排解自己的孤独,证明自己的存在。
三、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1.合理宣泄。即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使消极情绪得到适当的释放,如参加激烈的、大量消耗体能的对抗性体育运动,向无生命的替代物进行攻击等等。
2.利用积极感情。一个人要同时产生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或表达两种互不相容的情绪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通过引导积极情感来减少愤怒和攻击性行为。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发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而掌握这些技能有助于人们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创造良好环境。攻击性行为多与周围的环境有关,例如,攻击当时的情境、个体成长的环境等。因此,教师和家长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生活及成长环境,这样有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四、个案的启示
进入本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刘某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弱,对人态度和善很多。她也明白了要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首先要尊重和爱别人,她的态度转变后,大家逐渐接受了她,使她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合作的精神,又容易造成内心空虚,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需要家长从小的耐心教导和爱心灌溉。
学校教育是孩子社会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要纠正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给予的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爱有别于父母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理智的爱,这种爱可以抚慰孩子心灵的创伤,可以给予孩子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力量。首先,教师的爱应当从引导开始,多一些方法的指导,多一些耐心的教导,多一些宽容的沟通,多一些善良的欣赏,多一些诚恳的帮助。其次,教师的爱就是要多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护、信任和尊重。魏书生老师这样说过:“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必须有‘爱心这把钥匙。”请记住:用心沟通,用爱教育,大爱无言,大爱无边!
【参考文献】
[1]陈秀梅.浅论父母在家庭教育的作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
[2]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李要枝.问题学生个案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7)
[4]杨治良,刘素珍.“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2)
[5]张林,吴晓燕.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1.31(2)
[6]周洲.学生个案分析——点燃孩子心中的那盏灯[J].读写算·教研版,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