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班级规范协商生成的方法

2016-05-14李瑶瑶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方法

李瑶瑶

【摘 要】幼儿班级规范本质上是主体间在交往中协商、互动生成的产物。通过同伴协商、互动而生成的规范,这本意上不需要成人过多的干涉。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有限性,时常会产生一些冲突与矛盾,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介入,给予一定的引导,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老师有效、科学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班级规范;生成;方法

幼儿园班级规范是指在班级人际交往与互动中,调整班级集体要求与个体需求关系的、幼儿普遍拥有的认知、态度、行为的持续的参照标准。班级规范协商、生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幼儿同伴或群体能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而这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来说却是件不易之事。因此,在幼儿交往中,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有利于幼儿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在实践中,我们可运用以下指导方法:

一、创设机会,给予自主解决

规范生成以幼儿与同伴间的多次协商与交往为基础,幼儿只有在冲突解决中多次体验协作所带来的最大满足,才能促成规范的生成。当遇到幼儿间的冲突时,教师应让幼儿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而非替他们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应相信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要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教师可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或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做到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进行干预,而是让冲突自然地发展,自然地解决。如果幼儿自己自主解决了,成人可以不过问,有的则需事后问清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对他们做得对的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诱导他们遵从交往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让幼儿自己商量要扮演的角色,当我话音一落,只见璐璐与雨悦跑得很快,为的是要去抢“妈妈”的牌子,因为她俩都想扮演妈妈。

王璐:我要扮演妈妈的!

雨欣:我也要当妈妈。

王璐:你上次当过妈妈了,这次该轮到我扮妈妈了。(两人都拉着牌子的线不放。)

王璐:哪有?我上次没扮演妈妈呀!(极力为自己争辩。)

雨欣:是的,我看见你上次扮妈妈了,老师说要轮着当,这次我,下次就你了,好吗?

(王璐的手慢慢的放下了,雨欣接过了牌子。)

从为争夺角色扮演而发生冲突的事件中发现,幼儿发生口角时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旁观察孩子的语言、行为,努力等待让幼儿自我平息这场冲突。这实际上是一种练习过程,日积月累,就会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

其次,当情况需要介入时,则要耐心聆听幼儿的述说与意见,不轻易利用教师的权威下决定和结论。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有畏惧之感。像“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我明白你的感受”、“想一想,怎样让大家都快乐开心呢?”之类的声音,鼓励了每一位幼儿在争端的事件中扮演积极解决问题的角色。避免使用一些命令、警告、说教、批评、训斥、质疑式的语言,这些会阻碍幼儿的交谈欲望,使他们处于封闭与被动的状态,相当于为问题的解决设立了障碍。

最后,以冷静的态度引导幼儿同伴进行思考和协作。幼儿间的冲突有时伴有剧烈的情绪反应,但是老师要尽可能地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脸部表情和语气腔调,这有利于幼儿保持冷静而对冲突事件进行思考。

正是这些独立自主的机会给予幼儿认同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他们体验到个体的自主需要常常受到别人对他的对抗。学习冲突解决,要求幼儿认同同伴的情感,这有利于幼儿的移情发展,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状态,促进互惠规范的生成。

二、鼓励表达,让幼儿拥有“完整信息”

幼儿完整的表达与认真的倾听有利于双方获得“完整信息”。但由于孩子们表达和倾听技能的不成熟,这常常会阻碍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老师应鼓励他们重复问题的发生过程,协助孩子们相互了解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感受,体会对方的心情,让幼儿拥有对事件的“完整信息”,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成一致的规范。

例如:一次许多小朋友在玩拍球游戏,小宇没抢到琪琪的皮球,便打起琪琪来,老师发现后,用手臂轻轻抱住小宇。同时协助小宇走出自我中心,让他了解打人的后果。

张琪:我的手好痛,他打的。

师:喔,小宇,你听到没有?快摸琪琪的手。琪琪,请你再告诉小宇一遍。

张琪:我不喜欢他,他打我。

师:你(张琪)的感受如何?

小宇:她生气了。

师:对了,你打她,她不高兴了。

张琪:我不跟你一起玩了。

师:(面向张琪)你明白了,你打人,她现在不想和你玩了。

小宇:沉默不语,低着头。

师:张琪,老师相信以后他不会再打你了。你感觉好一点了吗?

张琪:嗯,是的。

以上例子显示,小宇似乎还没有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并借此思索琪琪的感受。但是,小宇可以从此处学到,他打人可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有了多次的类似经历,小宇会逐渐地学到如何协调自己与别人间的需求。

孩子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是某位小朋友的行为不对,老师仍要尊重这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表达。因为从他或她的观点而言,也许他们所做的行为是合理的。我们应当在听取双方的理由和意见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行为加以是非判断,对他们进行引导。“我看得出你们都很生气,你们可以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好吗?”听完双方的感受后,老师才能认同孩子们的一些感受,“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同伴拿了你的玩具”。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公平合理地引导幼儿从自利走向互惠。

总之,幼儿园的班级规范是幼儿掌握社会规范,进行初步社会化的内容及手段,同时也是建立幼儿园良好班集体组织的重要保证。规范生成的过程正是幼儿学会冲突解决到互惠协作的过程,教师应正视幼儿同伴冲突的合理价值,艺术地处理幼儿冲突,促使生成合理有效的班级规范,并利用规范增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淑等著.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2]杨丽珠,吴文菊主编.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樊富珉,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M].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猜你喜欢

方法
中医特有的急救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化学反应多变幻 “虚拟”方法帮大忙
变快的方法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