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回归常态
2016-05-14胡九琴
胡九琴
多年以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原来枯燥的板书模式向直观、形象、立体、生动的教学模式演变,不仅可以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问题变得有趣易懂,将繁琐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将图形问题变得生动直观。多媒体的运用往往成了装点门面的东西,甚至在一些教学竞赛中,还将使用多媒体列入评分项目。因此,就出现了很多过分地追求课堂外在的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
我们不可否认,多媒体的使用将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然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的不断深入。我们都会欣喜地看到:尊重代替了束缚,开放代替了封闭,自主构建代替了被动思考,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繁华”的多媒体呈现并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我们应该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杜绝“浮躁”。再说,多媒体的制作需要专业的制作技术;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们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可能做到每节课前都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多媒体课件。因此,数学课堂不应过分雕琢粉饰,搞形式,玩花招,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回归常态,只有朴实自然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具实效。
数学课堂需要常态教学,它是以学生发展为重点,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摒弃华而不实的做法,关注内容本质,关注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介,普通的“小技巧”,恰当选用教学形式。常态的教学追求的是自然常态,原滋原味,追求实效性,可操作性,简单朴实的教学方式。
教学回归常态,不是教学改革的倒退,而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它需要教师拥有更高的智慧和才能,需要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作为一名教师,要怀揣一颗虔诚之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不仅仅满足于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学常规的执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一堂好的常态课要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孩子身临其中,主动地探索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视学习方式指导。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怎样才能上好常态课呢?
第一,教学回归常态,必须转变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总是在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呢?如今的学生见多识广,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有了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活跃。因此,我们的老师再也不能把小孩当小孩看了。三尺讲台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属地盘,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退到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学生站到耀眼的闪光灯下,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解答,学会了质疑同伴的回答,学会了邀请同伴来作答。孩子们都学会了这么多,我们教师还有什么不能放心的呢?老师们,让我们就甘心做一个报幕员似的配角吧,当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教师能够正确地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当课堂有精彩生成的时候,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当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教师能够妙趣横生地调整教学;当学生的思路受阻的时候,教师能够引出一条新的通道;当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说出来……
第二,教学回归常态,必须备好课。我们教师备课目标要明确,要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备好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备课中的起点要合适,这样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2.备好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教师的备课要突出重点,要做到在一节课内,首先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紧紧地围绕重点,并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并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3.备好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做到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4.备好交点。就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的备课中要能真正弄懂新旧知识的交点,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更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5.备好疑点。所谓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教师在备课时要能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做好充分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答疑解难。
第三,教学回归常态,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这外,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教师既注重知识的讲解,又重视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愉悦的和谐的课堂环境,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表现如下:1.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老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走上讲台,马上进入角色,抛开生活中不顺心的事,不良的情绪不传染给学生。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大方的仪表,给课堂留下愉快而又安详的氛围,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把平等带进课堂,老师都能做到要学生亲其师,必先爱其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抑制自我的中心意识。遇事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与学生多商量。因为人性有一大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不断去尊重别人,他就以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被这样的真诚和尊重所打动。
第四,教学回归常态,注重情境创设。许多教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辛辛苦苦创设出来的情境,不能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其实,课堂上的许多人、事、物,只要稍加裁剪和润色就能创设出简易有效的自教学情境。如,小游戏,自创故事,实物利用等。这些自然情境的创设一定能给数学常态课带来无限生机。
数学课的成功与否的一个简单标志就是课堂上学生是否在“动脑筋”,也就是学生是否积极地思考数学,而不是被动地听讲,简单的模仿和机械性地记忆。让学生“做”数学。注重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将数学学习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让学生“玩”数学。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一些游戏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了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问”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会“问”数学。要使更多的学生愿问、敢问、会问,教师创设了较多的问题情境,用一个个问题串起课堂,使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开始,经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和重新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解决问题;让学生“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天然的联系在一起,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能够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做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的能力。因为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的学习水平,让学生深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恳请我们的老师们,让我们大胆的把舞台交给孩子们吧,让孩子们去尽情的表演,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孩子们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