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数学动手能力的培养

2016-05-14郭远俊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木棒周长动手

郭远俊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都感觉到小学生数学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它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我们应充分掌握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巩固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呢?

一、结合课堂内容设疑,激活学生的动手兴趣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设疑加鼓励是效果良好的手段之一。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设置疑障,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它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并且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让学生兴趣大增。我在一数学课上讲解面积计算时,问同学们:“用同一根绳子围成的正方形和圆谁的面积是一样大呢?还是不一样大?如果不相等,哪个较大?”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动手做正方形和圆,学生们一边做,一边比较,一边计算,我一边设疑,一边鼓励;过一会学生们的结论出来了,效果很不错。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猜测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正确与否,老师都不要轻易下断论,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鼓励,使他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劲头会更大。

二、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认知水平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多动,不专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如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对称”时很抽象,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轴对称时,我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如等边三角形、圆、五角星等等)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形状,问学生:“猜猜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剪,他们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来,让他们比比议议。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轴对称”的意义,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例如,在讲解“10以内加减法”内容时,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些小木棒,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出示例题:9-5、8+7、9-7等,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动手操作小木棒。同时,教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说明:“减法就是从中拿走小木棒,加法就是向其中添加小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得到了正确的计算结果。我们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和道理,使动手实践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

三、让学生在课中主动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感会影响认知的选择,可以提高认知的积极性,可以导致认知的优化,有利于认知的内化,增进认知的传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因此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发展的时空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自由开放,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课”,使学生在课中主动探究实践,践行“实践出真知”。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刻度尺、三角板、彩带等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实践得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通过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身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显然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也记忆更牢固。?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如在学习《三角形》时,为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课前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在讲解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后可创设动手操作情景,并要求学生深思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将全班学生按照4人(前后4桌)分成一个小组,将准备好的小木棒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哪些小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哪些小木棒拼接不成三角形。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明白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重要关系。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尽量每节课都能安排不同量的制作作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通过图形体的制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反过来在制作中也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确保制作的正确性,可以更好地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总之,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木棒周长动手
我也来动手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挑小木棒(节选)
动手画一画
巧算周长
动手演示找错因
能量几个长度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