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赠序文
2016-05-14蒋金芳郑皓心高路孙建慧
蒋金芳 郑皓心 高路 孙建慧
【摘 要】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在文学革新方面的成就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陈寅恪先生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写的《论韩愈》一文中论述了韩愈的贡献“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这一点,以韩愈赠序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体学及相关层面的探讨。
【关键词】韩愈;赠序;散文
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谈到:“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王勃、陈子昂、李白、任华,所为送序都很出色。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六朝。”初盛唐时期,赠序比较程式化。一般先赞行者,次写所送人之处境,交代分别之由,最后抒发难舍之离情,或勉或励,以期相会。
比如任华的《送杜正字暂赴江陵拜觐叔父序》:
吾见骥子龀龆之时,爱其深清,知其才清。今果尔也,顷漂沦荆楚,既孤且贫。求食于淮,托身于谁,四海茫茫,未获所得。及遇我陇西公,获所寄矣。公以故人之子,怜而收之,去沟壑而寄乎南山,罢转篷而荫于桃李。君子曰:陇西公在,正字不为孤已。今离叔父颇久,暂归阮家之巷,感知己厚恩。寻赴李膺之门,华与临别,抚其背曰:高门积庆,无忘乎聿修厥德,大名难继,宜自强不息,念哉。
由此可见,赠序毕竟不是抒情诗等自由创作的纯文学体类,赠序文体中自我表达的空间自由度要狭小得多。韩愈的贡献在于能够从拘泥的格式化中跳出,具体的人物与事件不仅没有成为限制作者思想的对象和素材。相反,作者却以此为触发点来寻求自我表达,因而在文体特征上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奇偶交错
韩愈往往将众多的散文奇句和骈文偶句结合起来“使其赠序比其它作家的同类作品读起来更让人琅琅上口”。《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李愿的嘴,对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场丑恶,作了尽情的刻画和揭露: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于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敫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场丑态,穷形尽相,令人啼笑皆非。叙述用对比法,化骈偶为单行,流畅有气势。“骈”,二马驾车,对称意思。“散”,散体,奇句单行。这种骈散结合的手法,用的十分巧妙。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改变了浮艳空洞的骈文垄断文坛的局面。但他在创作雄健清新形实并美的赠序文的时候,并没一概地排斥骈文的写作手法,而适当的运用一些偶句,行文长短错落,奇偶相间,于整齐参差之中,无不坚硬而柔韧有余。如写权贵一层:喜有赏,怒有刑(偶句);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奇句);倩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偶句);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排比句)。句式变化多端,决不呆板、单调,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味道十足。写趋炎附势者一层: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每句或5字、或6字、或7字,两两相对,句式整齐而严谨,与所反映内容相称,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小人热衷富贵,终日奔波,到处钻营而又担惊受怕,拘谨异常的鬼状态。然后作者用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一个长的问句放在段落末尾,引人深思,意味深长,答案自在不言之中。
二、诗序同体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赠序溯其源起,始于晋代,由诗集序演变而来。”赠序比书序晚出现一千多年,两者有着渊源关系,赠序是书序延伸的变种。古代文人送别时赠答唱和的诗文结集之序言是两者的纽带,兼有两者之义,它是赠序的滥觞,但还不是真正的赠序,因为它的着眼点不在传情于所赠之人,而在于集轶本身。赠序都是缘诗而作,仅交代作诗的原因,补充赠诗的内容,处于一种依附的地位。
据《韩昌黎文集校注》所收录的三十四篇赠序,其中直接提到赠诗的有十六篇。其中,直接以“诗序”命名的有《上已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荆潭唱和诗序》《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直接以“诗并序”或“序并诗”命名的有《送陆激州诗并序》《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并序》《送湖南李正字归诗并序》《送郑尚书赴南海诗并序》《送郑十校理序并诗》。
这些赠序后有附诗,因袭了赠序文的一般程式,但与初唐的赠序相比,在行文以及序与诗的衔接上都灵活得多,也变化得多。
其一,王勃的序文所附之诗作或所述及的诗作,都是整齐的五七言诗体,而韩愈的诗作则根据序文内容与行文的需要,或为五言诗,或为七言诗,或为杂言诗比如《送李愿归盘谷序》,用的就是杂言体诗歌。
其二,对于诗与序中间的衔接文字,初唐时期的序文用的都是骈句,而韩愈的序文则以散句为多,这是因为诗前的文字都是说明文字,文章中的说明文字应是散句更容易将事实表述清楚,故散句比骈句为佳。
其三,序与诗的搭配,根据内容的需要以作轻重的安排。
【参考文献】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6月第1版
[4]孙昌武.《韩愈散文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蒋金芳(1981——),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郑皓心(1985——),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办公室科员。
高路(1983——),牡丹江大学教务处助教。
孙建慧(1987——),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