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2016-05-14李兴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课改优化信息技术

李兴彬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如火如荼。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具有特殊的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及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

中学信息技术不是一门纯理论课,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有别于纯粹的计算机教学,但它仍然是基于计算机运用的一门学科。这就为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便利。教学中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点,就得使用以下策略。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面对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和全方位的处理能力,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揭开层层神秘面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非常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典型事例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会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密切地配合。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开个好头;其次是注重上机课的教学形式安排,如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借助相关软件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虚拟网上冲浪等等。

二、用好“任务驱动”,为学生“助学”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中提到,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第一,制定目标明确的“任务”。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我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制定可操作的“任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我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就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在讲解Windows中的“回收站”时,给学生的任务是:(1)找两个没有用、可以删除的文件(可以教师指定),删除它,然后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这两个文件被删除后到哪儿去了?(2)对“回收站”前面刚删除的两个文件,将其中的一个文件再在“回收站”中进行删除操作,而另一个进行还原操作,然后再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看这两个文件又有什么变化?(3)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4)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操作总结发言,题目是:“回收站”的作用。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第三,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任务”。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每节课都有至少一半的操作练习时间。学生没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任务太枯燥,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在课本上基本以专业术语的形式逐步逐条讲解,教学方法不适宜照本宣科。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内容之间寻找切入点,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讲解Word自选图形的使用时,是这样布置学习任务的:“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一张未来身份的名片”,要求:(1)有单位、职务、姓名、单位标志图片。(2)名片要有边框或阴影效果。(3)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填充效果设置。学生们设计的名片什么形状都有,很有创意。下课时学生们意犹未尽,“张工程师”、“王董事长”地叫着、笑着离开教室。学生快乐,我亦开心。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的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能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实现对知识运用的迁移和深化,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随着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实现,学生很有成就感。他们在成功中找回自信,创新潜能也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学以致用”,使学生“愿学”

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如键盘练习时,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打开如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登录,通过互通邮件的形式用英语进行聊天,学生积极性很高。在练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一种内在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逐渐适应,结果学生感觉到,不但输入速度上来了,而且对英语的学习也大有裨益。又如在教学完“多媒体制作”课后,把各科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制作的课件调到网上,让学生先观赏,然后提出要求:假如你是某学科教师,现在有一堂多媒体教学比武课,请你准备好一个课件。结果学生花了不少功夫研读相关教材,并做了收集资料的工作,制作出了具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总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其有效性,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重视且需要解决的课题。这一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新课改优化信息技术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