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5-14高丽芳
高丽芳
[摘 要] 通识类选修课作为本科学院开展的常规课程,它的进展直接影响到学生通识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吕梁学院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开设的数量、类别、学分设置以及评价的方式进行现状的剖析,指出通识选修课有待完善的内容以及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识选修课;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64-03
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地方高等教育的重任,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也是借助了这股“东风”从老牌的高专或者高等师范专科升级而来,如今山西省11个地级市有8个市都有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身影,3个地级市已经也有了高校的分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说已经占据了山西省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才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
当今时代的发展是人才的竞争,而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的教育与课程的设置,以前一直有“通才”和“专才”模式的争论,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更多人更加信服了通才的培养理念,从而对通才的概念进行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解释,通识教育是一种高等教育的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拓展学习的知识面、文理兼学,通俗而言就是让学文的懂点理,让学理的知晓点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通识选修课就是由通识教育的理念中拓展出来的课程,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中通识选修课作为一门也是唯一的能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进入各自的专业课程中进行知识的畅游。开设课程的学期分为一学年的上下学期,课程基本是不同,数量种类相对来讲较多,但是作为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吕梁学院,课程开设的内容多数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教师上课模式较为单一,通识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等,本文通过对吕梁学院通识选修课开设的数量、种类、学分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更好的促进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现状分析
对吕梁学院文理工各三个专业的12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118份问卷,有效问卷118份。按照选课的前后顺序设置问题,包括选课初期对通识选修课的了解程度、选课的原则、上课的基本情况、上完课之后的收获以及对学校选修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如何及其意见和建议等内容。随后对3名文理工科的教师进行访谈,主要从上课效果、课后评价及课后反思三方面内容入手。
表1通过对2015~2016学年通识选修课统计数据得知,学院通识选修课一共四类课程。
(一)选课之初对课程了解程度及选课原则
43%对选修课做过全面的了解,下载过教务处网站的选修课统计表,36%没有下载过全面的课程一览表,打开系统随机选择,21%让其他学生代替选择,选学分最多的;对课程选择的原则做如下统计:选择课程题目感兴趣的占到48%,更愿意选择较为容易的课程27%,选择教师点名较少或者不点名的14%,选择学分多的占11%。
同学们对选课的内容了解程度各不相同,基本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及时的关注选课的信息,下载学期开设课程的相关表格,通过类别的筛选,文科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理工科的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能及时的看到文科艺术类的课程,以便于达到学校的要求,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更多学生选择了课程题目吸引力大的课程,这也可以从学期初被取消的选修课程统计中可以看出来,主要有述评类的课程比如关于书法家的述评、大学物理习题的讲解、休闲体育概述这类课程,还有一些较为宏观的课题,比如跨文化交际、人口学概论等这些从课程名称上来讲吸引力不够。
(二)选课之后上课情况
选课之后有些学生对于所选课程不喜欢,有12%的学生选择不去上课,58%学生认为既来之则安之,每周不落的去上课,剩余30%的学生随心所欲,看心情。对于目前上课的考核方式80%的学生喜欢学期末写一篇论文或者交一份PPT课件,14%的同学喜欢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而只有6%的同学期望用试卷考试。目前通识选修课的课堂管理也成为了学校紧抓不放的一个重要的项目,从学期的第一周开始就对全校通识选修课的开展进行了蹲点的检查,让每位教师有了紧迫感,但是在蹲点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做作业、聊天、睡觉等行为比比皆是。通过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能认真听课的学生只有20%,玩手机的占到30%,看专业书或者写作业的占到43%,睡觉聊天的有7%。对于课堂的到课率有63%的同学从不逃课,因为个人或者班级、系部的事情逃课一到两次占到24%,有13%的同学逃课不去。
(三)课程结束的收获
52.3%的同学认为通识选修课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是通过交叉课程的选择,能够让学理工的学生有了人文情怀,让学文科的学生有缜密的推理与思维能力,与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成果接近。这一方面反映出学院通识选修课的设置较为丰富,能够极大的满足超过一半同学的学习要求,同时还开设了尔雅通识选修课,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目前的发展是向工科倾向,理工类的学生数量在逐年提升,对于人文社科类的课程需求也在逐年提升,通过对全校课程开设的情况统计说明,理工类的课程数量有待增加,但是文科类的课程数量已经处于相对丰富甚至是饱和状态,从一定程度上需要平衡两类课程的数量。
7%的同学认为通识选修课对自己毫无影响,从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出有些选修课在开设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是否存在应付现象,比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反映自己所选的课程任课教师到课率较低,即使到课也主要是放视频,学生难以从任课教师身上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疏于管理,学生的到课率也很低,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程度与效果。
19.4%的同学认为上课占用了自由支配时间,可以看出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低,大学生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为主,通识选修课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对于该课程的一种理解,“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丢掉了修不到学分,不丢又感觉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他们认为这些时间可以留给自己做更加有用的事情。
课程结束统计结果让学校相关部门对于通识选修课的申报与教学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审核的要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学习的效果,而不再是一种形式化、表面化所开设的一个课程。
(四)选修课设置的满意度分析
1 选修课组成部分的满意度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选课的五个组成部分中学生对于课程种类的满意比例较高,这与学院近几年来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教务处在学期末向全校发放开设通识选修课申报的通知,要求全校讲师以上或者拥有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师积极的申报和开设选修课,同时也加强了对选修课申报的规范,在吕梁学院院教函【2013】10号文件中提到各教学系部要积极采取措施,本着“多门数、少时数、保质量”的原则,挖掘潜力,确保学有专长的教师全部开设通识选修课程。要求具有高学历(硕士、博士)、高职称(副教授、教授)的教师必须申报通识选修课,确保各系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的门数不少于教师总数的65%。有余力的教师可多门申报通识选修课程。
不满意比例较高的是考核方式,调查所知,学院通识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答题册的形式让学生在上课的最后一周交上来,学生在课下自由发挥,从网络上下载文章抄写到答题册上即可,学生对于这样的考核方式习以为常,很多学生都让别人代写作业代交回来,因此也失去了选修课应有的实质含义。吕梁学院属于统招2本B类的高等院校,生源相对来讲还不错,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较高,因此对于如此的考核方式难以让学生有所提升和发展,因此不满意的比例较高。
2 授课方式满意度调查
从访谈中得知,对于通识选修课授课方式的选择,超过一半的同学希望教师能够讲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且能够结合视频进行。
A同学说:公选课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在专业之外得到提升的课程,我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却没有成为专业的课程去上课,我们喜欢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师进行授课,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可以寓教于乐,了解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更大的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B同学说:这学期的课程老师上课80%的时间都在放视频,有些视频我们已经看过了就不再看了,自己写作业,有时候觉得太吵了直接就翘课了,老师一般也不点名。我们认为放视频是一种让课堂更加轻松的方式,但是得精选视频并且能够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
二 问题解析
通过对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调查的数据、以及听课的记录,归纳出问题如下。
(一) 通识选修课课堂管理不严格
吕梁学院通识选修课开设时间都在晚自习时间7:30—9:30,很多教师白天的课较多,到了晚上时间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只是履行上课的职责,至于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堂的组织并未做过多的考虑,导致学生到课率较低,上课的形式也以视频播放为主,有些教师的讲课也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上课与听课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在干自己的事情,比如写专业的作业、学英语、甚至是看课外书等,难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程中来。
有些教师的课程专业性较强,非专业的学生即使来听课也难以听出所以然,这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的放松,这也没有做到有效的课堂管理。
(二) 通识选修课考核方式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的考察较少,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出勤为主,随机的点名让学生怀有侥幸的心理,并没有完全将心思放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不同内容的课程也由于有了专业的限制,理工科学生对于文科的内容不关注,文科的对于理工科的课程难以理解,使得教师在考核的时候难以下手,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三) 学生选课较为功利化
学校对学生选课有相应的要求,理工类与文科类学生要进行专业互选课,才能修够选修课的10个学分,基于此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些自己不想选择的课程,导致不喜欢学习该课程,逃课、做别的事情比比皆是。
三 建议
(一) 学校层面
学院现在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教务处,该部门对于选修课的设置到运行过程做了较多的监管,出台了吕梁学院通识选修课管理规定、 吕梁学院院教函【2013】10号:关于组织申报2013~2014学年全校通识选修课的通知等,平时也会有教学督导专门对于公选课的上课情况及教师的到课率进行检查,这些都有助于通识选修课的开展及良好的运转,但是基于此还有如上的问题存在,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征求开课教师的建议,购买相应的参考书,存放在图书馆供全校学生借阅,对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开设的效果积极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的进行评估与反馈。第二,对于公选课的调停也应当履行与其他课程的调停制度,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组织教师去公选课开设较好的高校进行观摩学习,拓宽教学的视野,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自己的课堂。
(二) 教师与学生层面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申报课程,积极的聘请本地在某方面有特殊才干的优秀人才加入学校的教学中来,并且开设相关的课程。
教师互相学习、听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尽量开展与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学生要摆正心态,理性看待选修课的地位,促进个人的就业与发展,建议在学校开展通识选修课的大讨论。
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将最先进的要素加入到课程中来,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代热点,关注社会的意识。学生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多交流增加知识的储备,真正达到专业知识的互补。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背景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郑珍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基于通识教育理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2).
[3]张英.高校通识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4]孙明娟.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探析——以“苏俄教育史”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3).
[5]王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