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网络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
2016-05-14邵頔
邵頔
[摘 要] 本文以浙江大学的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网络娱乐行为的现状及特征,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娱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生活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引导90后大学生网络娱乐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网络娱乐;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44-02
一 90后大学生网络娱乐行为现状及特征分析
本次采取问卷调研方式,以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学生(均为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就网络娱乐的主要时间、地点方式、频率、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4份。同时也采取了访谈法,对8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一对一访谈。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认为90后大学生的网络娱乐行为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1 网络娱乐时间碎片化,手机上网为主要娱乐方式,网络娱乐依赖性强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娱乐呈碎片化趋势,主要集中在睡觉前,完成作业后,无课时间,或者在乘坐交通工具时。有95%的同学在睡前有用手机或电脑上网娱乐的习惯。此外,每天平均上网在2~4小时以内的大学生占大多数为80.5%,2小时以下为8.3%,4小时以上为11.2%。
此外,71%的大学生认同手机已经超越电脑成为最主要的娱乐和社交工具,82%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主要是为了自己娱乐而非交际。通过调查和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娱乐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甚至出现沉迷网络现象。5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电脑和手机的情况下不知道该做什么,35%的大学生有过上课时偷偷用手机娱乐的经历,73%的大学生有因为网络娱乐沉迷不知不觉就延迟了睡觉时间的经历,更有4%的大学生有过通宵玩游戏的情况。总体来说,随着高考的结束和大学的开放式管理,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大学生有了更多的网络娱乐时间,而网络娱乐尤其是手机上网成为了最主要的大学生娱乐方式,且对其依赖感日益增强。
2 娱乐形式多元化,娱乐趣味同质化
大学生在网络娱乐的时间里主要在做什么是我们最好奇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花在网络娱乐上,但是对于娱乐的形式,还是存在多元化的趋势。
57%的大学生最喜欢网络游戏,包括网页游戏和手机游戏等,而大多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喜欢画面感逼真,游戏操作程度复杂,游戏难度较大,需要团队作业的大型网游,集中在较为流行的“英雄联盟”“魔兽世界”“穿越火线”等。此外有35%的大学生也表示偶尔喜欢玩休闲益智类如棋牌等小游戏。
除游戏外,在线播放视频的形式也深受大学生青睐,包括日本动漫、美剧、热播大陆剧、综艺类节目等。38%的大学生表示喜欢看“二次元”的日本动漫并经常上动漫贴吧,5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看美剧,更有76%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热播的电视剧、网剧或明星综艺节目。同时,由于受到相似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流行时尚元素等影响,90后大学生的网络娱乐趣味也出现同质化趋势。如大多数动漫爱好者看过《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经典”动漫;大多数美剧爱好者都以《越狱》或《老友记》为入门美剧;而通过访谈得知,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对时下流行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有所涉猎,如《奔跑吧兄弟》《琅琊榜》,甚至最近热议的自制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等。
此外,大学生们还对网络小说、购物软件、社交平台和流行音乐等颇感兴趣,呈现出多元化的同时,也显现了同质化倾向。84%的同学最常用QQ、微信和微博三大社交平台;89%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有从“淘宝”购物的习惯,67%的同学表示自己有用手机阅读小说的习惯,62%的大学生表示当同学议论自己不知道的娱乐内容时会主动搜索了解。
二 90后大学生网络娱乐主要问题和正负影响
1 开拓视野,提高能力,拓宽交际,缓解压力,网络娱乐带来积极影响
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手机媒体可以满足人们认知、感情、个人整合、社会整合和舒缓压力的需要。在调查中显示,4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娱乐可以丰富课余生活,4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开拓视野。涉猎广泛的电影、音乐等为大学生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享受自由、丰富的娱乐生活同时,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放松,心情上体会到了愉悦,也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和个性张扬的需要,提升了自我认同感,缓解了学习和现实生活带来的压力。
其次,通过网络娱乐的行为,大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生活情趣,用如“颜文字”等新颖的表达方式拓宽了社交面,结交好友,建构社会性自我,培养社会认同,提高了交际能力。
同时,在访谈中部分大学生表示游戏不仅仅是娱乐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游戏的剧情和任务设置体现了游戏设计者的文化倾向,在历史题材等游戏中,大学生们学到了知识和感受到了艺术熏陶。此外,他们认为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和队友的沟通和配合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身心俱疲,学业下降,金钱至上,心理失衡,网络娱乐带来负面效应
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表示有过为了手机娱乐而影响正常学习任务完成的行为,61%的大学生表示用手机或电脑上网娱乐的时间要比查找资料更多,65%的同学表示网络娱乐影响了休息或者学习。由于网络的强大魅力和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控力较弱的特点,导致一部分同学过分沉迷网络世界,个别同学在上课时也偷偷上网,更有甚者通宵游戏或者追剧。这样的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作息规律,引发失眠头晕等症状,此外网络娱乐占据了大部分课余时间导致大学生户外运动减弱,严重地影响了身体健康。
浙江大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个长学期累计学分不足12分产生一次学业警告,累计两次学习警告则被退学。案例显示,大部分的退学警告同学学业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自控能力,在网络娱乐中沉迷,从偶尔为了网络娱乐逃课,到不上课不做作业,甚至不按时吃饭叫外卖,逐渐发展为整日“宅”在宿舍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久之荒废了学业,与现实社会脱节,导致退学。
其次,网络娱乐容易助长“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价值观,使得青年一代抱着“后现代”的虚无态度对待生活,对消费文化失去批评和反思能力。网络娱乐的向心力使得90后大学生们和他们的同伴、网络商家、娱乐平台越来越近,而对老师、家长等身边的成人社会越来越远。“精致的利己主义”成为他们信奉的人生信条,不愿吃苦,享受生活,这种倾向从90后热捧的电影《小时代》中就能体现出来,没有家国情怀,只埋头于经营自己的人生,满足了90后追求的华丽唯美的精神幻象。
此外,网络娱乐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淡薄,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以虚拟的、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和符号的互动,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极为微弱,作为网民成员的大学生们完全可以以“娱乐”的心态畅所欲言,更有甚者认为“在网上什么都可以做”。这样的观念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从而容易成为我行我素的不顾他人评价和感受的利己主义者。更有沉迷者被网络暴力等负面信息影响,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三 引导90后大学生网络娱乐健康发展的建议
1 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品格,确立主体意识,注重在健康高雅的网络娱乐中积累知识和提高素质
德洛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还应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懂得和把握这种距离。在娱乐中获取愉悦感的同时,要将这种愉悦感投入到现实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于以培养自己能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主体为目标,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从过度想象化的娱乐空间中摆脱出来,让他们感受和意识到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我、真实的他人、真实的关系,唤起他们的自觉责任和义务意识,提升自主品格,成为网络的主人。
积极倡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包括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自己创作设计的媒体平台,举办微电影、随手拍大赛等,将大学生的精力从沉迷网络娱乐转移到利用网络摘取知识果实,提高自身素质。
2 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引导大学生合理娱乐,搭建教育平台,提高审美情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设媒介素养类课程,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无害上网的基本原则,认识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毒素和安全陷阱。家校和社会共同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上网节制性,合理统筹安排学习和生活。
搭建一个大众化基础化的教育平台,通过媒介宣传、主题活动等形式推广普及相关媒介知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发挥舆论正能量,有引导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规范网络娱乐行为,提升大学生辨析力,适度予以监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具有理性的思维和认识,对其进行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整理和发布信息等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指导其提升分辨能力。
对严重沉迷于网络游戏,自控力低下的大学生要采取干预行为,家、校双方适度监管,采取“疏”而非“堵”的策略,多和本人线下沟通,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用感情将其从虚拟世界拉回到温暖的现实世界。同时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优化维护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剑,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
[2]张文哲.网络娱乐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忧和瞻望.[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黄志梅.90后大学生健康网络娱乐生活方式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