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习惯
2016-05-14吴旭东
吴旭东
【摘 要】课堂教学不仅包括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过程,还包括课前的预习过程和课后的复习过程。课前预习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预习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质量。然而当前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本文就当前学生预习习惯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培养 自觉预习 问题 策略
一、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自我认知的活动,是运用自身知识对课文进行了解和思考的过程,预习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预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首先,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学习,课中教师细致讲解,课后学生消化吸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学生预习过程中,发现不懂的问题属于正常的情况,而这些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往往就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上课时就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最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教,还需要学生的学。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新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跟上教师的节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当前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不足,导致预习目标不明确
有目标的学习和没目的的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对预习认识不够,忽视了预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即可,完全不需要进行课前预习。这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预习多是迫于压力,无自主性和目的性,没有自主思考的内容,也很难对预习的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对课文的内容一知半解,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尽管每天都进行预习,但是流于形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不但对学习没有产生帮助,还让学生对预习产生了质疑。
(二)缺乏正确的预习方法
很多学生也认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预习过程中,很难把握住预习的重点,只是简单地将课文读几遍、抄几遍,便认为这就是正确的预习方式,但是在做题目的时候便会发现,自己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把课堂知识总结归纳成自己的知识也比较吃力。这些都是预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三)预习内容单调,方式固化
预习内容的单调性是由教师的作业布置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认真度共同决定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基本都是要求预习部分内容,没有针对预习的内容提出具体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学生对于没有兴趣的内容缺乏探索欲望,预习的过程仅是在资料上寻求答案的过程。如此单调固化的预习很难激起学生预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四)缺乏教师的指导
预习是对课文进行自我认知和感悟,这种认知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一旦教师忽视了预习的重要性,必然缺乏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仅仅将预习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没有针对性。其次,预习任务千篇一律,缺乏目的性。最后,预习缺少监督,导致很多自觉性差的学生没有积极预习,久而久之给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带来了困难。
以上问题都给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是预习路上的“拦路虎”,只有将这些“拦路虎”一一清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策略
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针对学生对预习认知不清的情况,可以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认识到预习是自我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扭转学生认为预习的内容老师在明天的时候还会讲,在课上认真听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进行预习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将经常预习的同学和不预习的同学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重视预习,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方法的讲解和指导
教师将预习的方法向学生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对预习的方式有所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和习惯对预习的方法进行选择。教师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进行全面指导,根据课文题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程度进行不同的指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预习方法。方法适合了就可以快速提高预习效率。
(三)制定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设置不同的预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当学生达到教师设置的目标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并且可以将班级分成不同的预习小组进行竞赛,让学生进行趣味预习、快乐预习。如此,学生就会积极预习,这也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结语
总之,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参考文献】
[1]祝晶.高中语文有效预习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张丽艳.通过预习学案对初三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魏薇.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个案探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王洪丽.高中语文有效预习的指导——学案导学模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5]熊毅芬.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以大栗港镇某村小五年级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