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资助项目的社会效益研究
2016-05-14冯瑞侠
冯瑞侠
【摘 要】本文从经济效益、思想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解读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的内涵,从高校、大学生、政府媒体等角度深入探讨影响当前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发挥的因素和原因,并提出增强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资助项目 社会效益
自2007年至今,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文件作为制度保障,对高校资助工作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工作队伍建设、监督检查机制、成效考核、信息公开等提出明确要求。在高校的积极努力和探索下,目前已经形成覆盖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包含奖、助、贷、勤、补、减、免多种资助形式的较为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基本实现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初级使命。
一、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的研究背景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既是一项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生工程,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从高校目前的现实来看,高校资助工作项目主要被定位为一种助学手段和育人平台,资助对象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资助方式多数表现为资金资助,高校资助工作评估考核相对集中于开展具体工作直接相关的方面,如资助经费保障落实情况、组织管理、资助育人采取的措施、资助群体的获奖比例和满意度等方面,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真实地呈现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开展情况的现状,对促进高校资助体系的健全完善和资助项目的及时落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高校认真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并充分挖掘高校自身资助资源,更多的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也有意向在高校设立大学生资助项目,高校设立的大学生资助项目的种类日渐丰富,资助的人数和金额逐渐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历史时期,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斗争进一步加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间政治观点激烈碰撞,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培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基本能够确保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并顺利完成学业,但客观来说,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不够,对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影响研究较少。从大学生各类资助项目运作的角度讲,就是缺乏对项目使用所应产生的社会效益的宏观规划和深度延伸。
从国家战略高度着眼,高校资助工作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素质提升,着眼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追求长久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大学生资助项目的社会效益研究,既能为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也能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影响。
二、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的內涵
社会效益是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产生的有益效果。项目的社会效益,必然涉及项目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也就是那些由于项目的实施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大学生资助项目作为高校开展的助学和育人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项目运作的视角评估,需要充分考虑相应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最优化。因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成长性、可塑性,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大学期间也是为社会职业角色储备知识能力的最佳时机,大学生资助项目的社会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思想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四个方面。具体内涵如下:
(一)大学生资助项目的经济效益
大学生资助项目的经济效益,即资助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经济原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资金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学生当前最急迫的经济需求;二是资助的现实目标是否达成,是否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顺利就业;三是资金的增值性大小,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相比,同样的资金投入是否实现了最大的经济增值。
(二)大学生资助项目的思想效益
资助项目作为育人平台,承载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首先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分明,面对复杂的社会局势和现象,能否经过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次要能够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有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积极拥护社会正义行为,参与推广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乐于助人,能否为和谐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要树立良好的心态,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表现,乐观看待未来发展,遇到逆境和挑战时,能否勇敢面对而不消极逃避。
(三)大学生资助项目的政治效益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高校实施大学生资助项目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从学生个体层面讲,要做到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自觉塑造自我;从国家政治生活层面讲,要通过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四)大学生资助项目的文化效益
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资助项目要从两方面发挥文化效益:一是将高校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融进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实施中,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浸染和渗透,学生带着这种文化印记实现校园文化在社会上的交流传播;二是大学生资助项目蕴含博爱慈善因子,本身就是公益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通深入探讨凝练特色,成为不断丰富社会公益文化和持续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在社会群体中的普及进程的力量源泉。
三、影响当前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各级政府、媒体、社会是资助项目的实施或参与者,他们的观念或行为必然对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的实现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的资助理念和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存在差距
当前,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定位不高,资助理念不够清晰,对资助育人缺乏开阔视野,没有形成宏观规划和系统设计。在资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因过分拘泥评选原则,使部分有急迫经济需求的学生得不到资助,如缺少贫困证明便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成绩排名未在限定范围不能申请资助等,忽视学生事实上的成长需要,降低了资助资金的经济效益。项目运作往往重视落实执行等事务性环节,较少考虑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资助育人的模式单一,主题不突出,对受助学生缺乏个性化的引导和培育,思想效益不显著。高校资助工作队伍虽然人员到位,但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整体不高,针对资助工作的研究和创新不多。资助项目资金发放完成后,较少开展对项目成果的跟踪调查,没有深度剖析项目开展的社会价值和对促进国家发展的政治意义,难以形成生动的教育素材;对资助项目的成果宣传多局限于校内,缺少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对促进社会公益行为的文化感染力和号召力不强,资助项目的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未得到有效彰显。
(二)受助大学生将自我发展融入时代潮流的自觉意识有待加强
资助项目的社会效益最终将通过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得以实现。但目前,一些受助学生对国家的资助意图理解不深,有的消极被动接受资助,认为理所当然,缺乏深度的感恩之情,有的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认为资助是别人的施舍,导致心理上的自卑,缺乏自立自强自信的坚定信念,追求自我发展和成长的主动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主体精神和能力体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处于弱势地位,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开发利用,难以通过自身价值实现资助项目的社会效益。
(三)政府、社会及媒体对高校资助工作成果的宣传力度不够
大学生资助项目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国家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的资助资源,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不仅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事迹,也积淀成独特的校园公益文化。但当前,政府、社會及媒体对大学生资助项目成果的宣传较为零散,宣传角度较为单一,深度欠缺,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宣传面不广,没有联动形成整体的宣传效应,使社会大众难以建立对大学生资助项目成果全面系统的了解,也未能将大学校园的资助公益文化有效延伸到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人民群众树立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强烈认同和坚定信念,唤醒全民关注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自觉意识。
四、增强大学生资助项目社会效益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资助理念,丰富资助育人的内涵
高校要从国家人才战略需求的高度定位大学生资助工作,将大学生资助项目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资助项目的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并夯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基础,既要落实好资助项目的评选原则,也要发挥辅导员、班级评议小组等成员的工作能动性,根据具体学生的经济现状和迫切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助资源。对资助项目评审中存在的认识偏差、典型矛盾、现实问题等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通过组织班级学生专题教育、讨论辨析、体会分享等形式进行交流,增强全体学生的参与感,启发独立思考,让受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来自国家、学校和老师的关怀以及班级同学之间的温情,将爱国感恩意识转化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关注自我发展,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切实发挥资助项目在学生价值观形成及精神品格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培训资助工作队伍,促进资助项目专业化运作
要加强对资助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首先要更新工作观念,加深对资助工作项目社会效益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明确其在国家人力资源建设和高校人才质量培养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其次,提升资助项目专业化运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能够综合应用项目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公益事业理论、现代传媒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项目运作思路的设计和实施;再次,要加强研讨促进创新,结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资助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资助项目整体社会效益的实现。
(三)扩大社会宣传,增强高校资助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公益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政府、社会及媒体有责任和义务联合构建良好的社会公益环境,促进广大群众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认同和参与,大学生资助项目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政府要搭建公共平台推广大学生资助项目取得的成果,加大对高校资助工作中先进人物和事迹的社会宣传,让更多社会群体了解高校资助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感受国家重视人才发展的决心和努力。媒体要加强对高校资助项目的跟踪报道,深度挖掘大学生资助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倡导全民参与公益事业,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守远.从经济学的角度浅谈高校学生资助效益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05-108.
[2]王晓青.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陈清.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效益性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06):100-102.
[4]李红超.高校资助经费使用效益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8):38-41.